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关键之年,也是完成阶段性文化体制改革任务的收官之年。可以说,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转企改制、激活市场,为文化大繁荣大发展卸除体制束缚。
再出发,“文化湘军”正扬帆起航!
改革加速度:由慢到快,进入收官阶段
2月17日至18日,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在山西举行。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文化湘军”, 因为部分领域特别是国有文艺院团改革任务没有如期完成,没有评上全国改革先进地区,严峻的形势给湖南敲响了警钟。
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繁荣发展的新局面。早改早主动,晚改就被动,不改没出路。这是湖南决策层形成的共识。文化体制改革,时间紧,任务重,文化湘军惟有奋起直追。
按照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要求,在党的十八大之前,要基本完成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基本完成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基本完成有线电视网络整合,重点是国有文艺院团和非时政类报刊体制改革。省委、省政府要求在5月31日前基本完成改革任务,留出一个月时间回头看。
山西会议后,湖南省对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视程度进一步提升,工作力度明显加大,改革步伐显著加快,如期完成改革阶段性重点任务的信心和动力更加充足。
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周强多次强调,要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进度,不折不扣地完成中央部署的各项改革任务。
省委副书记、省长徐守盛去年以来5次主持领导小组会议,并给各市州委书记、市州长写信,要求把文化体制改革摆在全局工作更加重要的位置,坚决完成各项改革任务。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路建平今年3月再次给各市州委书记、市州长写信,并先后赴自治州、衡阳、长沙、郴州、邵阳、娄底等地督查调研。
省文改文产办组织机构编制、财政、人社、国土、工商等部门集中开展了两次联合办公,针对省直文化单位改革中的难点、重点和焦点问题,急事急办、特事特办。
半月一通报并公开见报、领导包干督查,分片负责、对改革相对滞后地区单独约谈等多措并举,积极稳妥推进改革。全省上下思想越来越统一、领导越来越重视、部门越来越配合、措施越来越扎实、效果越来越明显。
截至4月30日,湖南省14个市州、122个县市区的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任务基本完成,合并成立了文广新局,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成立了广播电视台,并已按照新的体制机制运行。
湖南省109个有线电视网络单位,按照全省一张网、实行资本整合的要求,已整合100个,完成93%。
湖南省90家国有文艺院团,除中央确定的保留事业单位性质的5家院团外,有65家完成改革任务,占76%。
湖南省128家电影发行放映单位,有100家完成体制改革,占78%。
第一批体制改革的23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已有10家完成了转企改制,占44%。
常德、株洲、邵阳、郴州、张家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已基本完成任务。
改革聚共识:卸除体制束缚,释放文化生产力
长期以来,制约我国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事业与产业混淆——应该由政府主导的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不足,应该由市场主导的经营性文化产业依赖政府,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也就成为改革的“硬骨头”。
文化部的一份调研报告总结了国有文艺院团事业体制弊病:“大锅饭”使得人浮于事,观念陈旧,人多、但人才不多,有才者进不来,无才者又出不去;平均化保底的微薄收入和僵化的论资排辈,耗去了艺术家的敏锐感觉和经营者身上的锐气;资源配置上的无规划低水平重复,造成了巨大的文化资源浪费;因为不是市场主体,无法建立全面完善的投融资体系。
相对于国有院团的举步维艰,近些年湖南的民间市场化演艺团体却风生水起。琴岛、红太阳、“魅力湘西”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撑起了一支走红全国的“演艺湘军”。
初创于2000年的“张家界·魅力湘西”,历经10余年发展,从最开始的200人小剧场,发展成如今占地31.22亩、有2600个座位、旺季每晚演出的张家界魅力湘西国际文化广场,并荣获“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称号。有数据显示,2011年到张家界旅游的330万海内外游客中,有170万在当地观看了各种演出,其中《魅力湘西》全年接待观众超过100万;门票收入超过6000万元,累计演出近3000场次。
省文化厅副厅长肖凌之说:“国有文艺院团演出总场数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下滑,1985年为74万场,1990年为49万场,到1994年降至40万场,此后始终在40万场上下徘徊。而现在民营院团的年演出量达到了100万场。如果还不加快改革,国有文艺院团显然将被边缘化。”
改革是为了发展,这是国家实施文化体制改革的初衷,因改革而发展的例子也很多。
2009年,自组建以来进行了3轮改革的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经营收入打破多年徘徊于六七十亿元人民币的局面,实现汇总销售收入80.6亿元。2011年,更实现收入110亿元,利润7.3亿。这是体制改革所激发的强劲发展动力。
过去在事业体制下,一些省直国有院团的演员,工资仅千元左右。在一些市县国有院团演员工资仅几百元。所以,这些国有院团的演员只有两条路可走:要么混日子,要么走穴,在外面接私活。于是,拥有体制内身份,在体制外赚钱,成为国有院团演员的常态。
因此,将政策厘清,给渴望干出一片天地而苦于体制束缚的文化工作者???一剂强心针。已经成功转企改制的湖南祁剧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刘登雄说:“我们真心地感觉到文化体制改革给我院的繁荣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良机,在方案确定后,干部职工也一致赞同。”
正快马加鞭推进转企改制的衡阳市祁剧团团长张晓波说:“改革势在必行,改革能激活机制,能让艺人自己受益,艺术也得到发展。”
改革凝聚了一个共识:解放文化生产力,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改革非终点:要用发展的成果检验改革的成效
不改革没有出路,但改革后不发展,就是一个挂牌公司,仍然没有出路。
有文化产业专家认为,文化体制改革给转企改制企业铺平了发展的道路。首先,企业职工参加社会保险,解除了企业职工的后顾之忧。再者,通过改革,一些不良资产得到了处置,企业没有包袱,更加轻装上阵。其三,改革后的收入分配机制、用人机制都更加灵活,更能调动演职人员的工作积极性。第四,通过购买演出等其他形式对企业的支持不但不会减少,还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有所增加。其五,盘活了资产,更有利于企业融资,做大做强。
对于改制企业的发展,国家扶持政策也很明确。财政继续支持改革单位发展,扶持方式由“养人”转变为“办事”;政府作为出资人,要对国有文化资产进行管理,保证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加强内容管理,保证出精品、出人才;通过文化产业引导资金和各类投资基金,对改制企业进行扶持。
对企业员工而言,体制机制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有利于调动职工的创造性,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从而更能留住人才。
文化体制改革的目的就是为了发展,要用发展的成果检验改革的成效,推动改革的深入。改革培育了文化市场主体,激活了文化市场,为发展留下了广阔的空间。在已经率先完成改革任务的常德、益阳等地区的民间演艺团体十分活跃,演出市场十分广阔。以常德鼎城区为例,年演出上万场,年收入上亿元。改革后的国有文艺院团,如果能够抓住改革所带来的机遇,将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形成省直与市州县区、国有和民营各种演艺力量的大合唱,活跃文艺舞台、繁荣演出市场。
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路建平指出,不能为改革而改革,必须明确改革的目的是加快文化的发展,激活文化的活力,促进文化的繁荣。
“要出精品,各级政府要优先购买改制文艺院团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力扶持艺术产品生产,鼓励文艺形式、内容、方法、手段上的创新,大力推出原创作品,形成有利于文艺创新的宽松和谐的环境和机制,支持改制院团出作品出精品,丰富文化市场内容产品;要出人才,人才是文化企业最重要的资本,要深化内部机制改革,充分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用好的机制培养人才、吸引人才、激励人才,特别要注重发挥本土文化人才、文化经营人才的作用,确保事业长足发展;要出效益,文化单位完成转企改制后,要抓好机制改革,真正把公司变为经营性机构,完善内部经营管理和激励机制,走向市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由文化人变成文化经营人,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让文化体制改革最终取得实效:既满足人民群众公益性的文化需求,也繁荣文化消费市场,壮大文化企业主体。”路建平说。
需多方合力:改制后新的企业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继续扶持
体制改革完成后,新的市场主体虽然破除了体制上的束缚,但也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刚从旧体制下解放出来的“文化人”必然面临向文化和经营的复合型人才的转变。加之,许多企业本身有着基础设施差等“先天不足”,对改制成功的企业干部职工也有“死在襁褓中”的担忧。
邵阳市民族歌舞演艺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朱国强介绍,过去演职员的收入很低,每个月只能领到几百元,剧团没有剧场也没有演出车,不免让人有些忧心。
改革后加大扶持新的企业,培养“造血机能”成为了最为急切的问题。
省委、省政府要求各级党委政府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已经出台的各项支持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鼓励各地制定更具操作性、更加优惠的配套政策;转企改制后原有的正常事业费继续拨付;在保障财政原正常事业费不减的前提下,转企改制后继续通过政府订单或艺术生产项目资助等形式对转企后的文化企业给予支持。
怀化市的做法提供了一个帮助转制企业“强筋健骨”的样本。
怀化市原国有文艺院团5家,分别是鹤城区阳戏剧团、沅陵县艺术团、溆浦县辰河剧院、辰溪辰河高腔剧团、芷江民族艺术团,除芷江民族艺术团撤销外,其他4家全部转企改制。为支持院团改革发展,怀化市采取了系列扶持措施。为使新的演艺公司在市场上站稳脚跟,转企院团所属的区县财政都投入了几十万元不等的开办经费,解决了转企院团基本办公条件。市县文化部门也核拨了一定经费、安排了一批专业文化人才,帮助转企剧团根据市场需求挖掘了一批优秀剧目剧本。市财政还拨出50万元专项经费,为楚丰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原鹤城区阳戏剧团)量身打造了一台大型阳戏《满朝荐》,为他们转企后融入市场提供了条件。
转企院团融入市场后,由于演出市场份额不多等原因,导致企业效益不佳,演职人员情绪不稳。怀化市又采取了让基层乡镇、部门、行业文化宣传活动、旅游演艺市场优先定制转企院团文艺节目的方式,使转企院团收入稳步增加。今年来,辰溪县各乡镇在辰溪辰河高腔剧团公司预订的场次达88场次,沅陵县23个乡镇在沅陵文化旅游演艺公司定制了63万元的文化套餐。怀化市楚丰演艺有限责任公司每月都会接到各单位、各部门的订单近20场次,先后承办了10余场大型歌舞音画主题晚会。溆浦梨园戏苑演艺有限公司也先后承办了县司法局、综治办、创卫办等部门的主题文化活动15场次。沅陵旅游部门开辟沅江水上游项目,旅游局拿出10万元定制了民族特色文艺节目,既满足了外地游客对本地民族民俗文化的需求,也使转企院团有了固定收入。
不但如此,怀化市还加强对转制剧团优秀剧目宣传扶持,帮助转企院团增强市场开拓能力。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改制后的市楚丰歌演艺有限责任公司筹资400余万元,与浙江温州星之光艺术团达成了赴温州演出120场的协议。
来源:湖南日报 作者:记者 熊远帆 编辑:文新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