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人疑惑这里为什么会英模辈出,自从49年前“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发表,做“雷锋式公民”就成为这块热土上人们的共同追求。
49年来,雷锋不曾远去。在这里——他的家乡望城区,雷锋是永远的标杆,雷锋精神是全区之魂。每一位望城人都说:“40多年了,雷锋一天也没有离开望城,没有离开过我们。”49年前,当毛泽东亲自题词并向全社会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倡议后,作为培育了雷锋18载的望城人响应得最为积极。整个望城,就是一本摊开的日记——有形的日记写在纸上,无形的“日记”镌刻在人们心里。望城人用文字、真情、行动、思想,自发地续写着《雷锋日记》,谱写出一曲精神不灭、崇德向善的伟大颂歌。
留住雷锋——
雷锋家乡纪念雷锋的质朴表达
2008年,在建设长沙大河西先导区的进程中,望城有5个镇被划离。当时,望城向上级提出的唯一请求是,为望城保留雷锋这块牌子。
雷锋形象无处不在。在望城,孩子们听着雷锋的故事、读着雷锋的日记、唱着雷锋的歌曲长大。望城人在外地,自我介绍时总会自豪地说:“我是雷锋家乡人!”雷锋,是望城的骄傲、望城的名片。
几十年来,雷锋的名字不曾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褪色,相反,历经时间的磨砺绽放出更夺目的光彩。纪念雷锋,家乡人最质朴的方式就是用各种形式留住雷锋,让雷锋与家乡人永远在一起。
现在你进入望城,就可看见路边的标志牌上,雷锋正炯炯有神地注视着你,仿佛在说“雷锋家乡欢迎您”;走进城区,人们到处可以看到用雷锋的名字、雷锋的形象、《雷锋日记》摘抄以及雷锋精神创作的标语和宣传画;雷锋学校、雷锋大道、雷锋路、雷锋桥、雷锋影视文化中心、雷锋影剧院、雷锋图书馆等一系列公共设施随处可见、触手可及。雷锋,将望城变为一座名副其实的雷锋之城。
雷锋文化历久弥新。多少年来,雷锋一直是望城人进行文学、文艺创作的主题,有关雷锋的书籍、宣传片、文艺节目层出不穷。据不完全统计,该区已鼓励创作有关雷锋的诗歌1000多首,书籍、宣传册近百种,文艺节目数十个。 一次次征文、一场场文艺表演、一次次对外文化交流总有雷锋的身影;区雷锋艺术团编排的雷锋专场节目在全区中小学巡回演出;区委、区政府组织印制的雷锋挂历赠送到全区每一个家庭,全区农家书屋、乡镇文化站整齐地摆放着雷锋书籍;随着时代的发展,望城还不断创新学雷锋活动的方式方法,逐步形成了一种具有丰富内涵的以雷锋精神为主导的社会文化现象。该区近十余年举办了两次全国学雷锋理论研讨会、20多场学雷锋先进典型报告会,如雷锋式的青年唐力建带头抢救翻船落水人员事迹报告会,学雷锋标兵戴伟见义勇为、赤手空拳与抢劫歹徒搏斗事迹报告会,抗洪英雄侯德云事迹报告会,直到生命最后一刻还在工作岗位的优秀组工干部赵异湘事迹报告会等,这些在新时期、大家身边涌现出的雷锋式英雄人物,成为望城人学习的榜样。
雷锋队伍日益壮大。在望城城乡,活跃着一大批雷锋班、雷锋中队、雷锋大队、雷锋艺术团、雷锋号志愿者服务站、雷锋校车公司,还有数以百计的学雷锋活动小组等流动雷锋。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将雷锋精神传递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近年成立的雷锋慈善会,以雷锋精神为指引,援助包括汶川、玉树受灾群体在内的各类困难对象已达数千人,援助资金达一千余万元,来自雷锋家乡的慈善阳光温暖了人间。望城人以实际行动向雷锋看齐,全区形成了比贡献、争奉献的热潮。偏远乡镇格塘镇全乡近100公里村级公路,一半路段由当地成功人士捐资修建。人们欣喜地看到,望城的雷锋队伍在不断壮大,每一个“雷锋号”和以雷锋命名的地方,都成为了一个学雷锋的阵地、一面学雷锋的旗帜、一处宣传雷锋精神的窗口。
领导带头——
雷锋家乡学习雷锋的破题之举
人民公仆为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望城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落实到了行动中:在学雷锋活动中,县级领导带头,各级各部门负责人积极参加,宣传雷锋的事迹、讲解学雷锋的重要意义,带头撰写学雷锋的理论文章,给党员上学雷锋党课;人武部在学雷锋活动中,党委一班人率先垂范,叫响“我向雷锋看齐,大家向我看齐”的口号,身体力行影响和带动干部学英模、做模范;组织部、团区委号召党团员带头学雷锋,通过“弘扬雷锋精神、勇当时代先锋”活动,广大党团员奋发有为,近8000名志愿者在全区形成了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化解矛盾纠纷、参与公益事业、美化生活环境等为主体的“十大”志愿者专业服务队伍。
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领导。2008年冰灾,领导干部带头上街扫雪,带头深入灾区查灾情、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每年防汛,在一线大堤上坚守、指挥的是领导干部;企业发展面临成本上涨、用地紧张、用工不足、融资紧缺等诸多困难,望城通过开展“两帮两促”活动,领导干部深入企业帮助一一解决,几年来化解各类困难和问题1000多个。新康乡集镇社区党团员志愿者自发组织义务巡逻队,坚持每天24小时巡逻,维护了一方稳定,被当地群众称为“平安守护神”;格塘、桥驿等乡镇党员借助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平台,为农户传授蔬菜种植、栽培技术,并通过网络进行营销,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作“远教110”。
和谐共建——
雷锋家乡学习雷锋的坚定追求
各行各业学雷锋。望城坚持以“雷锋家乡学雷锋、全民行动树新风”为主题,针对不同行业、群众和对象,分层次、多形式开展活动。区人武部对新征入伍青年进行培训,每人赠送一本有誓词、雷锋日记等内容的“入伍纪念”笔记本,要求每一名雷锋家乡兵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做传播雷锋精神的“种子”,为积极培养文明、高尚、健康、向上的社会风气作出了表率,连续15年获“征兵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望城每一个中小学校都用不同形式学习雷锋、弘扬雷锋精神:望城二中开展同辈互助活动,望城六中要求学生“每日一得”、续写雷锋日记,望城职业中专开展“学雷锋、做标兵”活动……全区少先队开展争当雷锋式的好少年等活动,学雷锋活动真正成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
目前,望城已有学雷锋活动小组近3000个。从1978年望城恢复县制以来,全区(2011年撤县设区)共涌现出各类英模人物400余人,其中被授予革命烈士称号的就有近40人,近五年推介的优秀集体和个人达150多个。
雷锋式英雄辈出。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望城涌现了一批批雷锋式人物。如在汽车爆炸危险中抢救出几十名遇险乘客而身负重伤的退伍战士梁宽,为抢救一落水儿童而双双献出了生命的赵汝萍、赵雅萍小姐妹,为抢救他人财产而在烈火中永生的青年冯石奇,为抗击洪魔而献身大堤的农民侯德云、何德祥,奋不顾身跳入水中救人而牺牲的普通人易钦,在防非典战斗中倒下的普通村干部刘正斌,在冰灾中挽救全车人生命的普通公交司机周泽良……这些平凡如小草的普通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乃至生命,默默地传承着雷锋精神。
这些雷锋家乡新时期涌现出的“雷锋们”,带给人们的启示是:无论你是什么身份、多大年龄,只要有一颗赤诚为民的心,都可以结合实际行动学雷锋,为此望城组织了“岗位学雷锋、发展在望城”,“人人学雷锋、温暖在望城”,“家庭学雷锋、幸福在望城”,“少年学雷锋、希望在望城”等一系列活动,营造了和谐共建的良好氛围。高塘岭镇白芙塘社区50岁的下岗工人万国福曾因遭遇车祸而致家境贫困,当地党委政府、慈善机构积极帮助他走出困境,他深有感触地说:“望城到处都有雷锋。”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他来到黄金中学当起了保安,满腔热忱地回报社会,他从关爱青少年入手,关心他们的冷暖安危,并利用祖传秘方为青少年免费治跌打损伤。
给我一滴水,还你江河。无数像万国福一样的普通人,感受爱、传递爱,将大爱汇聚成海。
雷锋家乡,处处见雷锋;雷锋家乡人,时时学雷锋。49年来,他们用实际行动告诉社会:雷锋不曾远去,雷锋始终在我们身边。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杨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