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之不易的“两个扭转”
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负责人近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表示,“十一五”前四年我国不断加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措施力度,成功扭转了“十五”后期由于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出现的单位GDP能耗和主要污染物上升的趋势;今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与上年同期基本持平,成功扭转了一季度较大幅度上升的趋势。
这两个“扭转”反映了我国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不懈努力,反映了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的重要成效。
“扭转”来之不易,“扭转”凸显进步。这是我国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方面交出的一份“成绩单”——
节能减排取得重要进展。五年来,全国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5.61%,节能约4.9亿吨标准煤;国家重点控制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9.66%,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13.14%。
循环经济取得重大突破。五年来,循环经济不仅上升为国家战略,也逐步深入人心;资源产出率、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明显提高;钢、有色金属、纸浆等产品的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原料来自再生资源。
资源节约成效明显。与2005年相比,2008年全国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20%,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增加到0.5,海水年直接利用能力达到1000亿立方米,土地整治补充耕地4136万亩,坚守住了18亿亩耕地红线。
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仅“十一五”前三年,全国地表水达三类水质标准的断面从41%增加到55%,113个环保重点城市中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从40.7%提高到57.5%;与“十五”末相比,2009年我国森林覆盖率和蓄积量分别增长12%和10%,沙化土地面积也开始缩减。
尤其值得称赞的是,有关方面开始通过经济杠杆和政策手段,鼓励和倡导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绿色经济模式和消费方式。实施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支持节能灯具进社区、立法限制过度包装、鼓励购买小排量汽车、积极研究制定居民阶梯电价制度……这些具体、精巧的政策安排和制度设计,使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从口号宣传逐渐变为百姓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