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鱼县潘家湾镇肖家州村的一片菜地里堆满摘下来后卖不出去的包菜,由于没人愿意要只好任其烂在地里(4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郝同前摄
“万余亩鲜嫩包菜滞销田无人问津”……一些地方出现农产品“卖难”。
近来“捐菜微博”引起人们对湖北省嘉鱼县万亩包菜命运的关注,以及对农产品信息化的思考。
包菜价格贱
微博出现在本月中旬,引起各方关注,有人甚至发动“爱心购菜团”“拯救包菜”等活动。
记者来到微博主人“叶薇祺美玫”家,湖北省嘉鱼县陆溪镇。博主的父亲叶辉带记者到位于陆溪镇界石村的一大片菜地里,绿油油的包菜安静地躺在田里,有些地方长满杂草,有些包菜开出了金黄的花。
“你家一共有多少包菜?”
“一共种了96亩,这一片就有50多亩,官洲村还有40多亩。”
“一点没卖掉吗?”
“卖出去了一车,大概8亩地吧,33吨,其余还在地里。”
叶辉告诉记者,3月29日拉到北京卖掉的那车菜,虽然卖了7000多元钱,但是亏损了4000多元:运费5400元,请人砍菜、装车3000多元;在北京的“进行”费650元、请工代卖费800元;自己在那3天的交通食宿费用。
“拉到北京去卖,开始价格0.18元一斤,后来一路下滑,0.15元,0.13元,最后2万斤只划七八分钱一斤。”叶辉说,“后来就不敢再去卖了。”
不敢卖、不愿卖的不止叶辉家。60岁的鲁君根告诉记者,卖给菜贩4分钱一斤,人工费3分钱,车费1分钱,菜农什么也落不着,宁可不卖了,用机器打掉。
菜农说,再过一两个星期,包菜就要炸开、抽苔了,就会报废。现在有相当一部分已变老,不得不打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