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营养监管处于真空地带
培养健康饮食习惯和方式,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10岁的小丽是广州市某小学四年级学生。她吃儿童套餐时,得了一个小玩具。第二天,小丽连续跑了7家快餐店,在5小时内吃了4个儿童套餐(2块吮指原味鸡,4杯中杯可乐,3包薯条和4块炸鸡块,打包了一个汉堡和一杯土豆泥),终于收集了整套4个玩具。
类似促销,在很多洋快餐店都存在。我国营养立法工作的开展比较滞后,目前还没有一部营养法规。由于营养法规的缺失,营养监管处于真空地带。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出台一系列关于少年儿童的营养改善策略,如《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中国营养改善行动计划》等。针对中小学生存在的营养问题,相继开展了“学生营养餐计划”、“学生饮用奶计划”、“大豆行动计划”等营养改善项目。但由于缺少相应的法律保障,体制不顺、职责不清,各级政府政策不到位,地方管理机构缺乏积极性,影响了政策和项目的落实。
马冠生说,少年儿童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家庭、学校是他们的主要生活和学习场所。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食品和餐饮行业的日益繁荣,人们在享受物质丰富和生活便利的同时,也要警惕生活方式改变给孩子带来不利影响。
近年来,营养信息传播缺乏主渠道,造成信息混乱,误导居民的食物消费行为和膳食营养观念。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很多不准确或错误的营养信息随处可见,对民众尤其是少年儿童产生的不良影响更加深远,对其饮食与健康造成巨大危害。
胡小琪指出,食品广告对儿童食物的选择和消费方面的知识、信念、态度及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食品广告的信息,从而影响了他们对这些食品的态度和消费。平均每天看电视在5小时以上的女孩和每天看电视少于1小时的女孩相比,平均每天多摄入175千卡的能量。儿童看电视高峰时间播出的食品广告,其中90%属于高脂、高糖、高盐食品。
宋玉芳说,儿童时期的饮食行为影响着孩子现在和将来的健康。营养教育是提高健康认识、培养饮食行为的有效手段,通过营养教育可以提高少年儿童的营养知识水平,建立健康的意识和认知,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
马冠生强调,营养立法是保障,全社会参与是根本。培养健康饮食行为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要建立和完善我国营养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各级政府责任,建立营养计划或项目实施的长效、高效机制,把短期的项目变为持续的措施。通过税收、价格控制和政府补贴调整食品价格,改善食品供给结构。建立政府主导下的部门协调机制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资金投入机制,保证营养项目的有效实施。
来源:人民日报 编辑: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