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毕节市长陈昌旭在北京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毕节试验区的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国务院办公厅今年2月7日正式批准实施的《深入推进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毕节将把国家层面的政策和毕节的资源禀赋相结合,快速发展,和全国、全省同步进入小康社会。”
早在1988年,在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大力倡导下,国务院在毕节成立主题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试验区,其精神和实质后来被解读为科学发展观的发源地。
记者从日前在贵阳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根据《规划》的要求,贵州省将在2020年之前在毕节试验区进一步加快工业现代化和交通网络设施的建设,城镇化率达到45%,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随着规划的出台,毕节试验区将加大对交通运输网络、水利工程以及教育设施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毕节市长陈昌旭说道。他进一步表示,毕节试验区改革发展经验将为全国各地的贫困地区探索一条后发赶超的成功模式。
此次《规划》的出台,是继2012年国务院下达《关于进一步促进贵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的又一重要性补充,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并一直认为这是毕节试验区展开新一轮改革发展的标志。
毕节试验区成立25年来,一直坚持开发与保护并进,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毕节试验区“三大主题”的生态建设,一直是各方关注的焦点。作为“美丽中国”这一理念的重要指标,生态建设在国务院新出台的规划中为了在新一轮改革发展中巩固提高生态建设,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步伐,加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领作用。
《规划》中指出,毕节试验区要完善生态保护和建设机制,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天然林资源保护、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同时加强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在健全环境保护机制,推进赤水河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提高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装置的运行负荷率,强化对工业污染的控制,提高加强植被的覆盖率。
毕节市委书记张吉勇毕表示,25年以来毕节试验区生产总值从1988年的23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872亿元。累计减少贫困人口426万人,与此同时一直把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作为改革发展的重要目标。当地的生态环境持续得到改善,25年以来累计造林1800多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4%提高到43.1%,生态环境的保护在对毕节起到重要作用的同时,为构筑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英文原文见中国日报3月12日3版 http://www.chinadaily.com.cn/cndy/2013-03/12/content_16300158.htm
(记者 金珠 赵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