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遇到多大困难,今年年底前启动中心城区集中供热。”贵州省六盘水市委市政府日前作出的这一决定,给生活在乌蒙山区的六盘水市民带来了福音。
六盘水市市长何刚说,从今年起,六盘水市计划投入约26亿元,用几年时间把温暖送入每一户市民家中。
近年来屡遭“冷冬”的六盘水市要不要集中供热,一直是社会关心的民生话题。六盘水市实施集中供热只是贵州民生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作为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在财政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贵州同步启动“十大民生工程”,全力补足“民生短腿”,力求以一份全新的“民生答卷”划出西部贫困地区包容性增长的“新曲线”。
底子薄也干出大工程
长期以来,贵州财政底子薄、收入少。统计数据显示,2011年财政总收入仅1330亿元。与此相对应的是,贵州农村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贫困人口多。按2300元的国家新扶贫标准,目前贵州还有贫困人口1149万人。
2007年,贵州率先在全国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织起一张全国最大的城乡低保网;2009年,按照国家新的扶贫标准,贵州率先开展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衔接试点;2011年,贵州把扶贫开发作为“第一民生工程”,向绝对贫困发起总攻,十大民生工程共计完成投资650亿元,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据统计,2001年至2011年,贵州累计投入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160.6亿元,净减少贫困人口442万人(按2010年扶贫标准),贫困发生率下降至12.1%,基本结束总体贫困的历史。
进入2012年,贵州继续实施“十大民生工程”,重点办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十六件民生实事”。计划总投资900亿元,其中省级财政安排107亿元,比上年增加20.1亿元。截至9月底,“十大民生工程”和“十六件民生实事”分别完成投资480亿元、410亿元,占全年目标的87%。
同时,贵州强力推进扶贫开发,今年计划完成100个乡、800个村的整乡整村扶贫推进任务,确保4个县、76个乡整体脱贫。目前,已下达财政扶贫资金20亿余元,在1000个村开展了“百乡千村”扶贫攻坚试点。
“尽管经济欠发达,但再困难也要始终拨响‘民生算盘’,把能用的钱最大限度地用到老百姓身上。”贵州省扶贫办主任叶韬说。
民生工程给力“幸福贵州”
贵州有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深山区、石山区和石漠化严重地区,生存条件比较恶劣,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今年5月底,贵州启动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年底前计划完成搬迁10万人。截至10月底,180个安置点全部开工,累计完成投资9.36亿元。
在松桃自治县大兴镇移民安置点,53岁的移民龙志坤和其他几位村民代表正忙着监工。“这里交通方便,有门面可以做生意,况且距离厂矿近,找个工作没问题。”龙志坤说。
“到2020年之前,全省将对200万居住在不具备基本生活条件地方的贫困群众实施移民搬迁,解决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问题,促进区域协调发展。”贵州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谌贻琴说。
为了确保移民搬得出、留得住、能就业、有保障,贵州坚持“农民自愿、先易后难、突出重点、鼓励探索”四条基本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从搬迁和安置难度小的地方开始实施,不搞盲目铺开、同步推进,鼓励探索移民安置新途径、新方式,不搞统一模式、一刀切。
除了生态移民工程,贵州还加快推进危房改造、基础设施向下延伸、学生营养餐改善计划等。2008年至今,已实际完成农村危房改造140万户左右。同时,集中连片特困地区65个县40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吃上了免费午餐。
民生改善就要实实在在
政府为民办“实事”应该办哪些事?近日,贵州省公开“问计于民”,向群众征集2013年民生实事拟办项目。全省干部群众可围绕与民生密切相关的扶贫脱贫、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社会管理等方面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提出建议。
贵州省明确,办民生实事各地各部门都要既拿钱,又要给说法。把钱用到刀刃上、用到实在处、用出效果来,在住房、上学、看病、吃水、行路、社保等方面解决一批突出问题,决不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而是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贵州省委书记、省长赵克志说,将一如既往地高度重视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实际问题,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责任制,保障粮油、生猪、蔬菜、禽蛋奶等主要副食品市场供应,强化市场价格监管,继续实施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确保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根据规划,到2020年,贵州将确保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是贵州4000万各族干部群众的心愿,也是贵州省委省政府的庄严承诺!
“贵州就是要走一条坚持科学发展、体现贵州特色、符合时代要求、惠及人民生活的后发赶超之路。”赵克志说。(记者 王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