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西着力培育“走出去”企业,先后组建了广西有色金属集团、广西北部湾国际港务集团有限公司等一批有较强实力的大型企业,从政策、服务等方面重点扶持以广西柳工集团、广西农垦集团等为代表的一批排头兵,打造了“走出去”的“企业舰队”。
此外,广西还鼓励广西水电工程局、广西建工集团等工程承包和劳务企业采用灵活多样的策略,组成战略联盟,实现强强联合,共同开拓国际工程和劳务市场。
更为突出的是,在政府的牵头主导下,广西企业“抱团”出击,在海外建设“走出去”的“船舶基地”。比如由广西农垦集团承建的中国·印尼经贸合作区,目前已有17家中外企业与合作区项目公司签订了入园投资开发协议。
而在短短4个多月时间里,马中关丹产业园建设的迅速推进,更是体现了在两国政府共同助推下,广西企业乘风破浪“走出去”的速度。
今年4月1日,在钦州市,中马两国总理提议:创建“马中合作产业园”;
6月15日,在马来西亚布特拉加亚市,《关丹产业园合作协定》签署;
紧接着的两个月时间里,自治区商务厅有关人员三进大马,双方深入讨论产业园的管理、经营、投资及产业模式,力图尽早开园、尽早运营、尽早收获、尽早见效。
“这是中马两国合作的一个重大项目,将对广西企业‘走出去’起到重要的推动和示范作用。”韦朝晖说。
驶向前,是没有止境的航程
罗志明,在广西、广东和湖南闯荡连锁酒店业多年的南宁籍企业家,手握一笔资金,看中东盟国家的发展前景和资源优势,欲前往投资却无从入门。
“对国外市场实在是一知半解,不敢轻易前行。”他对记者说。
“这说明我们主管部门要做的工作仍很多。”商务厅对外经济合作处黄致表示,企业“走出去”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因此,做好相关组织和服务工作,也是相关部门和组织永不能停的动作。
广西企业的最大优势,在于身处对东盟开放前沿和桥头堡,与周边东盟国家有着天然的地缘和人文“亲近感”。
同时,因先行一步,广西在重工机械、汽车及零部件、有色金属、建材、制糖等产业上,也比周边国家有着生产、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优势。
然而,自治区商务厅副厅长黄焕升表示,广西企业“走出去”能力仍然欠缺。
一是企业实力不强。广西外经企业资本实力不强,投资能力不足,对外投资的经验不多,获取信息的能力较弱;二是跨国经营能力不足;三是部分企业对“走出去”重要性认识不足。
为此,业内人士进言,应当从以下几点为桂企“走出去”开方子——
鼓励优势产业集群式“走出去”。打造海外重点制造业基地、能源供应基地等,规避企业单打独斗所面临的各类非市场风险。
更多地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抓住南宁-新加坡经济走廊建设及不少东盟国家大兴基础设施建设的时机,积极探索建设-经营-移交(BOT)、公私合营(PPP)等国际通行方式,开拓工程承包业务。
在自治区及各市层面设立“走出去”专项资金。同时,大力支持企业争取并用好用足国家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等各类国家政策性资金。
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加强与国家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及商业银行的合作,拓展融资渠道。
为企业提供更多信息服务,做好境外安全风险防范工作。帮助企业深入认知和更好把握国际市场,熟悉国际惯例、通行规则,并协助企业在当地开展公共外交。(记者 宋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