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已是凌晨1时,自治区商务厅厅长刘树森一行人乘坐的飞机刚刚降落南宁吴圩机场。从马来西亚吉隆坡返回的他们,神情疲惫,但仍掩不住心中的激动。
几个小时后,商务厅法规处处长韦朝晖已出现在办公室里开始撰写此行的总结。电话里,她大声跟记者说:“此行收获很大,超额完成任务!”
她说的收获,是关于中马两国共同筹建关丹产业园区,为中国、特别是广西的企业和资金进入马来西亚,打造一个更便利、更迅捷、更友好的平台。
“广西企业‘走出去’,已经从单纯的企业自身成长需求,上升为自治区乃至中央政府层面的工作范畴。这与广西当前开放发展的经济与政治大势分不开。”商务厅对外经济合作处刘启博士如此评价。
广西企业,正加速起航,驶向波澜壮阔的世界大舞台。
“走出去”,是企业发展的又一段新航程。走出去的桂企,有怎样的故事?收获了什么?短板在哪儿?有关各方,又该如何扶上马、送一程?
走出去,跃入潜力无限的蓝海
走出去,到国外开拓资源新版图,广西企业演绎了一个个“经典之作”。
钦州是中国主要的钛矿集散地之一,当地钛矿贸易与加工的“一哥”是一家民营企业——广西钦州市嘉华矿业有限公司。
“除了越南,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几个国家,都有我们的矿业基地。”在8月5日的采访中,嘉华矿业总经理邓世康说,“同时,我们在越南早已建立起钛矿深加工生产线。”
不仅是嘉华矿业,广西有色金属集团已在柬埔寨、老挝、南非等国家掌握潜在价值超过5000亿元的有色金属资源,明阳生化集团在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开拓木薯原料基地……
走出去,“攻城拔寨”扩张全球市场份额,是广西企业进行海外投资的另一目的。
1月31日,柳工成功收购波兰HSW公司工程机械业务单元。这是迄今为止中国在波兰最大的投资项目。
“柳工的全球市场布局,需要在欧洲拥有研发、生产和制造的基地。”柳工总裁助理兼国际营销事业部总经理罗国兵说,HSW在东欧的销售网络,是吸引柳工的因素之一。
除了柳工,还有上汽通用五菱、玉柴等桂企,相继在印度、在波兰、在南非等国家“安营扎寨”。从市场被外资占据,到出击海外抢占市场,十几年的时间里,广西企业“扭转乾坤”。
“‘走出去’,就是企业为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寻找发展新‘蓝海’的国际化经营战略。”广西大学商学院国际贸易系教授李欣广说。他同时表示,当前广西优势产业“走出去”正逢“黄金期”和“加速期”。
商务厅提供的数字印证了这一说法。
2007年至2011年,广西对外投资合作实现“两个翻两番”,即对外投资中方协议投资额由6829万美元增加到3.99亿美元,增长5.8倍,年均增长43%;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由1.2亿美元增加到6.5亿美元,增长5.4倍,年均增长65.7%。
进入2012年,广西企业“走出去”的步伐进一步加快——1-5月,累计批准企业境外投资24个,协议总投资额4.34亿美元,其中中方协议投资额4.24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猛增147.7%。
动起来,为“入海”保驾护航
并非所有的境外投资都是一帆风顺。玉林市一家户外用品生产企业,就因对外国法律规定理解有误,导致投资项目半途被叫停,不仅海外办厂的计划受挫,还损失了不菲的前期投入。
“事实上,许多企业在境外投资中,都面临着信息不透明、融资难、无法投保等难题。”自治区发改委外资处一位负责人表示。
去年5月,自治区政府颁布《关于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意见》。这是广西第一次出台有关推动企业“走出去”的指导性文件,旨在为广西企业在海外投资创造更好的政策环境。
“实施意见让我们深受鼓舞。”邓世康说。眼下,嘉华矿业正进一步加快在国外矿业市场的“攻城拔寨”,并与全球著名化工企业荷兰阿克斯诺贝尔合建钛白粉生产基地。
让邓世康、罗国兵们更有信心的是,中国-东盟博览会和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在东盟地区已成品牌,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逐步深入……广西与世界不断融合已是大势。
在此背景下,为广西企业“走出去”保驾护航成为广西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