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是风险交流应纳入中国政府食品安全管理的重要环节中。政府缺位、科技界失声、媒体报道失准,三大因素使中国食品安全的诸多事件定性不准,风险交流严重缺位。应由政府、科技界、行业、媒体共同努力,尽快强化这一薄弱环节。
六是强化“平和时期”的风险交流,强化公众科普。风险交流应该更多地在日常进行,打好基础,提升消费者食品安全认知水平,危机爆发时再亡羊补牢,往往为时已晚。
七是科技界应反思在食品安全事件中的集体失声,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科技界应当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表达科学的真实。”科技工作者应当站在食品安全科普工作的第一线。
八是媒体应该诚实、客观地报道食品安全事件,多做“平和时期”的消费者教育。媒体要以科学证据为基础报道食品安全信息,要诚实、客观地报道食品安全事件。主管单位应对媒体的造谣者给予及时处罚,以防不正之风蔓延。
九是透明才能产生信任。中国食品安全的最大危机是信任危机。要取信于民,透明是食品安全企业管理和政府管理的关键所在。
十是分段管理下的信息共享。中国目前分段过多的管理模式制约了食品安全管理,产生了许多矛盾与困惑,加强协调协作、信息共享是克服当前管理困境必须使用的手段。
来源:中国经济网 编辑: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