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鼓浪屿:20年前控制人口政策打破“生态平衡”
开栏语
今天开始,本报将推出“反思鼓浪屿”系列报道。反思此前之种种乱象背后的症结,以向读者寻求对策。
拥有万国建筑风情的鼓浪屿,一直以海的胸怀,吸纳世界。百多年来,各地的人文精华在这里交融,塑造了鼓浪屿的独特人文。
令人遗憾的是,这20多年来,鼓浪屿出乎意料地经历两波集中的搬迁潮。搬迁潮的结果是鼓浪屿人文社区的衰落和人文精神的枯萎。
时至今日,有许多老鼓浪屿人、专家学者,开始反思这两波搬迁潮背后的一项政策。有专家直言,当年的一道“人口减法”政策,直接或间接地,把鼓浪屿整个社区的生态破坏了,它打破了小岛的平衡。
我的无奈 其实不想走 其实我想留
沙滩的脚印,清晨的薄雾,湿漉漉的青石板,写满故事的老别墅,楼上飘下的琴声……这一切,是沈芳记忆中的鼓浪屿。
30岁的她,曾以为,自己会在岛上住一辈子。因为她太爱这个小岛。
在鼓浪屿出生,在日光幼儿园和人民小学走过童年时光。沈芳觉得,家的定义不是那栋三层楼的房子,而是整个鼓浪屿。那个小岛都是她的家,她的乐园。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原来在鼓浪屿工作的父母,因为单位搬迁开始到岛内上班,沈芳也转移到岛内读中学。一家三口,每天花两个多小时,往返于鼓浪屿和厦门岛。
尽管如此,沈芳和父母也没考虑过搬家。
在上海念完大学,沈芳回到厦门。她曾突发奇想,在鼓浪屿找工作。这几乎不可能,岛上已经没有什么单位了。沈芳又开始了每天的往返。只是,重回到鼓浪屿的她,越来越感觉到生活的不方便。许多生活用品,鼓浪屿买不到。母亲很早就开始,每天下班,买上需要的东西再回鼓浪屿。拎着大包小包,挤公交、挤轮渡。
父母的年纪逐渐大了,母亲的腰痛日渐严重,岛上的医疗水平却越来越弱……6年前,他们最终决定把家迁出鼓浪屿,在厦门岛内买房。
沈芳清晰记得,搬家那天,叫了好几辆板车。母亲的神色有些忧伤,完全没有搬新家的快乐。沈芳也是,没有多说话。
鼓浪屿的老房子还留着,租给了外地来做生意的人。母亲特意腾了两间,不租的,打扫干净,准备偶尔周末再回来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