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女婴事件牵出神秘病症:被烫伤的SSSS
迷惑表象
与烧伤、烫伤甚至过敏相似的症状,使SSSS病症在儿科疾病中掩藏很深,非专业的人对SSSS了解很少。去年7月,广东顺德何先生的孩子“皮肤过敏相当严重,有些地方一碰,皮肤就脱落”,家长怀疑与某品牌奶粉有关,当地媒体采访的主治医生认为,这种状况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烫伤样综合征,“这种病菌一般是由口进入体内”。
由几名热爱科普儿童保健知识的医生们共同维护的公共微博@培儿屋儿科医生曾为“宝宝全身脱皮,质疑和奶粉有关”这个话题,专门做了科普宣传:SSSS其皮肤损害类似烫伤,表现可以非常严重甚至恐怖,病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SSSS主要见于新生儿及6岁以下儿童。发病原因主要是孩子抵抗力弱,并接触了带有致病菌的父母或看护者而受到感染。所以特别强调护理者注意个人卫生,包括勤洗手,注意消毒等。
7月20日,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官方微博也连发多条微博进行科普,SSSS的特点是以全身泛发性红斑、松弛性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为特征的急性皮肤病,大多发生于婴儿。最初症状是红斑,特别在口及眼睑周围面部及四肢屈侧,灼痛,并有触痛。皮疹迅速蔓延表现为全身红斑、松弛性大疱、大片状表皮剥脱及糜烂面。
国内对于SSSS的研究多是案例研究,2011年3月,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皮肤科医生张亚芹指导临床医学硕士李纪峰对1988年9月到2009年12月间在皮肤科和儿科住院的520例婴幼儿SSSS临床诊断病例进行研究,发现患儿伴有发热、乏力、厌食、哭闹等全身症状,因表皮剥脱、失去皮肤的保护出现可致死性并发症包括低体温、脱水、继发感染等。
520例临床病例中,治愈418例,好转99例,死亡3例。治愈和好转例数占总例数的99.4%。死亡率为0 .6%,远小于国内研究显示的婴幼儿SSSS死亡率3%-4%。死亡3例中,有2例做了尸检。尸检结果均为:病理诊断为SSSS。肝空泡变性,肾小管上皮变性,心肌空泡变性,脑疝。死亡原因为呼吸循环衰竭死亡。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06年12期刊发重庆医科大学儿童医院皮肤科37例SSSS病症分析,主要从事儿童皮肤病研究的主治医师肖异珠观察:37例患儿中有15例做血培养,结果均为(-),证明本病为毒血症,而非菌血症或败血症。以前认为本病一般不累及黏膜,并且把这作为和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简称T EN )鉴别的要点之一。但37例病例中11例有结膜炎及脓性分泌物,提示SSSS也可能有黏膜的损害。患儿心肌酶谱检查异常14例,肝功异常8例,肾功异常9例,提示毒素在造成皮肤损害的同时还使脏器功能受损。
肖异珠认为,在基层医院,尤其是非皮肤科医生由于对SSSS缺乏认识,常常在疾病早期误诊为湿疹或过敏性皮炎,耽误了治疗时间。SSSS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原发皮损或咽拭子的金葡菌培养阳性支持诊断。确诊需要进行金葡菌噬菌体分组和表皮剥脱毒素检测,但这类检测尚未在临床广泛开展。
多次刊发关于SSSS案例研究的《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显示,SSSS与T E N相鉴别的主要区别在于SSSS的病理特点是裂隙位于表皮颗粒层、可见棘层松解细胞、很少炎症细胞,而T E N为表皮下裂隙、全层表皮坏死、较多炎症细胞。
在SSSS发病季节上,多篇案例研究结论都是炎热的夏秋季。尤其是7至9月发病明显增高。研究者认为可能与夏季气候炎热、呼吸道感染高发、皮肤外露易破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