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女婴事件牵出神秘病症:被烫伤的SSSS

2013-07-24 13:52:25 来源:南方都市报
打印文章   发送给我好友

国外曾报道多起新生儿SSSS交叉感染暴发病例,常起因于医护人员或父母等无症状的携菌者

“因为这个可怜的婴儿,第一次知道了SSSS”———广受关注的泉州女婴疑被“烤死”事件,因这个“新鲜”、神秘的疾病名称导致民间舆论迅速翻转,隐匿在儿科感染性皮肤病的这种罕见疾病,因其与烧伤、烫伤极为相似的表象特征,进入专业医疗网友的猜测之中,并引发其他网友的海量转发。它的全名是“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4个S正是这个全称的英文缩写。

医疗界“4S”的凶狠魔爪总是伸向抵抗力弱的婴幼儿,起病急、发展迅速,皮肤潮红、形成水疱、表皮剥脱,一个个粉嫩的新生命,迅疾在肆虐病毒的侵占下,表面现出溃烂不堪的破败。不幸的是,SSSS如果联合婴儿体内的败血症、肺炎等并发症,或伴有继发性细菌感染,就会吞掉一个个鲜活的生命。

泉州女婴事件中,“烫伤致死”说已被调查组否定,初步判定为感染所致,患儿死亡的真正原因“必须根据尸体病理解剖和相关病原体检验方可确定”。因家长不同意尸检,待解真相随着被火化的患儿一起消失。然而SSSS留下的疑惑并未解除。

SSSS侵占婴儿皮肤是否有可以判断病因的先兆?陷入SSSS魔爪的婴儿能否逃脱险境?南都记者从既往科学研究中寻找SSSS本来面貌的基础知识,发现这个有着烫伤假象的疾病,笼罩着3%-4%的死亡率,也隐藏着暴发流行的阴影。

罪魁病菌

SSSS名称繁多,从发现临床特征到发现致病源,正式被命名,国外的医学科学家经历了近百年时间的探索。

1878年,德国医生R itter最先描述了SSSS的临床特征。在捷克斯洛伐克一个孤儿院工作10年期间,他在幼儿身上观察到297例SSSS。他把这个不明确发病原因的疾病叫做“新生儿剥脱性皮炎”,后来人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为“R itter病”,并沿用至今。

7月20日,北京儿童医院新生儿中心在官方微博发布了《儿童皮肤病彩色图谱》中“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页面,图谱中婴儿的脸上、四肢和后背上分散着水疱、大疱,红斑遍布全身皮肤,大面积的表皮剥脱,暴露出成片鲜红的糜烂面。

1956年,莱尔在英国描述了这种类似于烫伤样皮肤的皮疹,他称之为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简称T EN )。1967年,他回顾了128个符合T EN诊断标准的病例,发现病因有四种,第一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其中最多的为吞噬71型金黄色葡萄球菌,这一类疾病袭击不满10岁的儿童。莱尔将这一类称为葡萄球菌型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简称STEN )。ST EN即为SSSS。

但一直到4年后,科学家从患有不同类型SSSS患者身上分离到噬菌体Ⅱ组金黄色葡萄球菌,并将其注射到新生小鼠体内,造成小鼠的表皮剥脱。从而明确噬菌体Ⅱ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SSSS的病原体。他们将SSSS患者未破损的水疱提取出的无菌液注射到新生小鼠腹腔内,新生小鼠的表皮仍然脱落了。试验结论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某种可溶性毒素,在小鼠皮肤中存在特异性的病变部位。

1971年,这种可溶性毒素被分离、提纯并得到确认。后来这种毒素被命名为表皮剥脱毒素(简称ET ),SSSS在人体内肆虐的踪迹被彻底起底,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因此被正式命名。

编辑: 邓京荆 标签: 泉州 女婴 神秘 病症

精彩热图

美宠物狗与男童做“双胞胎”

王诗龄“强吻”kimi林志颖显尴尬 曝俩萌娃有爱瞬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