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屏障守卫平潭 “光长石头不长草”成为历史
无风三尺浪,有风六尺高。海岛平潭,长期遭受风沙危害,甚至发生“一夕沙埋十八村”的悲剧。“从长江澳这头直到岛的对面,遍布黄沙胜过西北沙漠。”日前,平潭综合实验区森林与园林局局长林庆兴向“福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时”大型系列报道联合采访团介绍历史上的平潭生态,并阐述了绿色屏障是如何为岚岛生态环境保护带来巨大帮助。
在许多人的印象里,平潭风大、沙多、水缺,甚至被称为“光长石头不长草”。这样的景象不少见:成群的巨大裸石矗立山头;海岸边稀松的沙土上,新种的苗木底下是一层厚厚的枯草;在凛冽的海风面前,树苗东倒西歪,更多的植物贴着地面生长。
林庆兴告诉人民网记者,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当地引进适合沙地生长的“先锋树种”(木麻黄),直到平潭综合实验区成立后,平潭又连续实施大规模的植树造林绿化工程。特别是对长江澳风口实施包括防护林加宽、加厚、加长在内的退耕还林,“如今的长江澳风口防护林体系已经基本建成,这里的森林面积达到2万亩,为平潭综合实验区南部的开发提供了绿色屏障。”
“绿色屏障建立起来,然后才能做好绿色通道、绿色村镇和绿色城市,大力实施‘四绿工程’。”林庆兴介绍,平潭独特的地理生态环境,适合防风固沙的木麻黄、黑松等树种大面积种植,担当“绿色屏障”,随着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建设,这些外围的生态环境体系建成后,就能在岛内为更多树种的生长提供好的生态环境。
如今走在平潭岛上,绿树成林,百花争艳,稍不注意游客会忘记自己深处海岛。接受采访的过程中,林庆兴随时会低下身查看地上的植物,他介绍,实验区大力种植樱花、梅花、桂花、沉香等观赏树木,抓好全岛绿化、彩化、花化等景观绿化工作,改善全岛生态环境,“如今的苗圃还将引入木棉、三角梅、夹竹桃、鸡冠刺桐、小叶榕、乔灌木,经驯化后应用到绿化工程中,可以有效提高苗木的成活率;通过多个树种的搭配种植,不仅美观,也利于抵御风沙。”
早在1949年,平潭仅有森林面积1.54万亩,森林覆盖率仅0.3%,全县五大风口周边124个自然村因严重风沙侵害,有39个自然村被迫搬迁。而如今,发生颠覆性的改变。
“至‘十二五’末,平潭森林覆盖率力争达到40%,城市绿化率达45%。”在林庆兴看来,伴随着绿化、彩化、花化、香化的生态文明建设,平潭岛终将变为越来越绿意盎然的岚岛。
对于平潭岛来之不易的美丽环境,林庆兴希望的是,能在这曾经是“一夕沙埋十八村”的地方,建设保护生态系统的教育基地,“让游客走进森林迷宫,再摆上过去的老照片,让他们在对比中感悟环保的重要性。”
实习编辑:段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