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
厦门大学经济学院
唐礼智教授
不能预设立场,不能不让竞争
产业同城化,核心是形成“融合、竞合”的产业结构,而不是要“单合”,也就是说,最终是要形成有序的良性竞争,减少内耗,而不是“不让竞争”。
在唐礼智看来,以往一谈到厦漳泉产业合作,一开始太过强调产业分工,谁去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谁来做第三产业,最终带来障碍;而未来的同城化中,不能预设立场,要依靠企业的市场选择、倒推机制来推动,最后渐渐形成各自优势的产业带,最终把金三角的整体实力显现出来。
同时唐教授建议,在这一进程中,要走政府搭台引导、企业唱戏推动的路子,比如先推动资本市场、人才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要素市场整合,企业从中受益,自然跟着“同城化”。
漳州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郭伟琳副主任
主角是产业链上的企业
厦漳两地可以首先在石化项目和汽车产业上进行合作,譬如厦门翔鹭和古雷的项目,合作起来自然水到渠成。
目前省经贸委确定的三地合作是装备机械制造,但事实上,早在五六年前,厦漳泉三地已开始经济合作。
发展到现在,从纵深上看,产业合作方向进一步明确,如厦漳两地联合共建的半导体照明产业基地;从广度上看,多方位开展社会科技协作及产学研科技协作。
接下来,三地之间的经贸合作,政府仍只起搭桥作用,主角还是一条产业链的上下层企业,就以汽车产业为例,漳州作为零部件的生产基地,这样可以节省人工、仓储成本;厦门则以出口销售为主,这样的合作就是双赢。
泉州区域经济研究专家
方池雄
泉州主动一体化不会吃亏
积极主动采取一体化,对泉州来说不会处于弱势或吃亏地位。泉州富有活力的民营经济、品牌的狼群效应以及产业结构升级都需要厦漳泉一体化这个大空间。
厦漳泉城市一体化可以看到的好处首先是“人才共享”。目前的状况是厦门人才济济,而泉州人才缺失,泉州市环境不如厦门好,人才不愿来。一体化后,人才的档案关系、所属单位都在厦门,即使他到泉州工作,拿的是厦门薪水,享受的是厦门待遇。
其次,对于泉州“满天星”一样的大小企业来说,实现“物流厦门”是他们的期待。一体化后,可能会使 “泉州制造”的外运节省开支、减少手续、快速通关。
厦漳泉成为 “一家人”后,可以在厦门招商,泉州、漳州落地,厦门可避免用地紧张、产业链不全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