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申博时所遇难题
要让中国形象更鲜活更有意义
早在赢得世博会主办权的那天,周汉民就曾说过,这将开启“再塑”中国形象的旅程。如今上海世博会进入最后两月的倒计时运行,这番“再塑”之旅是否正在一步步地向着那个既定的目标实现?
从2001年任中国驻国际展览局代表开始,到2010年上海世博会拉开大幕,周汉民的世博经历已经有9个年头。而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中国当时申办世博会的背后故事。周汉民说,当时的申博背景是北京已经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于是国际社会有一个普遍疑问:“为什么要让中国‘好事成双’?”要想赢得办博权,就必须直面这一问题。
“把世博会带回中国就是把世界带回中国,世博会不仅可以让中国人看到世界,更可以让整个世界认真地看看中国。”周汉民表示,中国拥有5000年源远流长的文化,不少国人可能会形成一个既定印象,认为中国文化在国际舞台上应该无人不知。但事实上,不少外国人对中国文化的既定印象会和龙、灯笼、京剧等程式化的符号挂钩。如何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历练和象征完整地、浅显地、深入人心地展现出来,也是“再塑”时必须要思考的,而世博会恰恰是最好的契机。
对于中国形象“再塑”,五千年文化的灿烂辉煌不得不书,而新中国成立以来以及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也当然要得到反映。之所以开启“再塑”中国形象的过程,并不是想将一些既定形象推倒重来,而是通过世博会的努力,让中国的形象更加鲜活、更加有象征意义。
“184天,环顾世博园,看到的是东道主不遗余力地把我们能做到的最好的奉献给世界。当然,这并不代表没有问题、没有缺陷、没有瑕疵。但我们有勇气、有努力、有措施,我们会一直坚持到10月31日子夜。”周汉民如此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