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小游客在汉堡案例馆的样板房内小憩,置身于温度适宜的非空调建筑给游客留下深刻印象。 蒋迪雯 摄
为了减少能耗,汉堡案例馆的出入口设置了两道门。游客进入参观时,工作人员都要先关上第一道门后,再打开第二道门。 蒋迪雯 摄
伦敦零碳馆通过提升建筑气密性、收集太阳能及人体热等技术来维持“冬暖夏凉”。馆内,温度显示为23.6摄氏度。 均蒋迪雯 摄
站在德国汉堡案例“汉堡之家”的顶楼眺望,在屋顶太阳能光伏设备的缝隙之间,是城市最佳实践区的地标,一根硕大的烟囱温度计。其上数字醒目——34℃。此时,正是昨日12时,而当日最高气温超过35℃。
今日申城将迎来“大暑”。以低碳、节能为关键词的城市最佳实践区,将面对连续多日的高温大考。原先声称“冬天无需暖气、夏天不用空调”的数家案例馆,究竟能否真正做到“清凉一夏”?处于钢筋水泥森林中的现代城市若要防暑降温,又是否要以牺牲环保为代价?
昨日,记者持温度计实测,一探“汉堡之家”等城市案例清凉度夏的奥秘。
汉堡案例密封建筑隔热透气
刺眼的阳光下,还未走近“汉堡之家”,就在人行天桥上听到游客议论——“去汉堡吧,我去过一次,不要太适意哦。”
“汉堡之家”是中国境内首栋获得认证的“被动房”(即超低能耗房)。用设计师克里斯蒂娜的话来说,这幢建筑主要利用积蓄太阳能、地热、人体热等来保持四季恒温。
一进门,来自重庆的十多名小学生不约而同齐呼“哇”,晒得通红的小脸蛋上满是笑意。记者守在门口观察,馆内每7分钟左右放行20人,总人数控制在200人以内,这也是保证“被动房”维持恒温的诀窍之一。许多参观者刚一进馆,扇扇子的动作就立刻停下了。
“汉堡之家”就像是一座“密封”的四层楼,结构紧凑,保温效果和气密性良好。平时为了切断与外界的“热交换”,游客进入参观时,工作人员都要先把外面第一道门关上后,再打开第二道门。按照参观路线,记者逐层测温:一楼,27℃;二楼,25.5℃;三楼,25℃;四楼,28.5℃。讲解员介绍,平时馆内温度维持在25℃左右,但由于游客都从一楼进馆,因此温度也较高;至于四楼突现“高温”,则是因为当日清晨保洁员忘记关顶楼门所致。
暑天隔热,除了关门,当然建筑本身还有不少高科技元素:建筑屋顶有厚达18厘米的隔热墙;外墙也非普通墙砖,中间含20厘米厚的隔热材料聚苯乙烯;而看似普通的窗户更有门道,每一扇都是特殊材料制成的三层玻璃,窗外还配有防热辐层和可移动的网状遮阳板。记者还在每层楼的靠窗地面都发现了送风装置,这个设备一边提供除湿新风,一边还回收屋内热量,回收率至少可达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