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国交响记忆”为主题的国家大剧院第五届“中国交响乐之春”即将在4月8日拉开帷幕。日前,12支参与本届展演的乐团都已在紧锣密鼓的排练中,一场中国交响乐的“寻根之旅”蓄势待发。
34部中国交响乐作品
追溯老一辈艺术家创作足迹
萧友梅,是中国现代音乐史上开基创业的一代宗师、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1916年,在德国莱比锡音乐学院留学的萧友梅受贝多芬“葬礼进行曲”的影响,创作了《哀悼进行曲》。1925年3月,为缅怀孙中山先生逝世,他组织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管弦乐团在北大礼堂演出了这首作品。这次的演奏和他1916年谱写的总谱有所不同,因为当时的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管弦乐团只有16个乐手,萧友梅根据这个特殊的编制重新进行了编配,为把声部补足,还加入了钢琴。
马思聪,是中国的第一代小提琴音乐作曲家、演奏家。1937年,日寇的铁蹄踏上华北大地,他从绥远民歌中汲取灵感谱写作了《思乡曲》,拨动无数中华抗日救亡儿女的心弦。之后,这首作品一直流传下来,引发了一代代炎黄子孙的深切共鸣,成为了中国现代民族音乐的不朽经典。
何占豪、陈钢曾就读于上海音乐学院,1958年,他们笔下的《梁祝》让一双美丽的蝴蝶飞进了国人心里,这部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了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创世纪。
1979年的冬天,在南京工作的徐振民无意间走进一片梅园,看到雪花落在清丽梅瓣上,忆起周总理,灵感顿生,从而创作完成了酝酿了三年的心愿——幻想序曲《雪里梅园》。1981年,第一届全国交响乐作品比赛启动,在指挥家郑小瑛的帮助下,《雪里梅园》在中央歌剧院交响乐团成功演出,徐振民也凭借这部作品获得了优秀奖。
1991年,鲍元恺以脍炙人口的民歌旋律谱写了管弦乐集《炎黄风情》,24首乐曲地跨东西南北,情及悲愁喜乐,交织成一幅华夏民族的风情长卷。20多年来,《炎黄风情》获得了全世界华人的共鸣,也引起了西方乐坛的广泛关注。伦敦爱乐乐团、纽约爱乐乐团、费城交响乐团、芝加哥交响乐团、芬兰西贝柳斯乐团等世界著名乐团,都曾奏响这些以中国传统民歌为素材创作的管弦乐曲……
他们都是开拓了中国交响乐先声的老一辈作曲家,是坚韧无畏的“拓荒者”。还有黄自、冼星海、贺绿汀、江定仙、林声翕、李焕之、朱践耳、茅沅、辛沪光
等等老艺术家,他们和他们笔下的音符,铺就了中国交响乐的发展之路。国家大剧院第五届“中国交响乐之春”以“中国交响记忆”为主题,将在4月8日至29日的12场音乐会中,将演出29位中国作曲家的34部交响乐作品,通过这些作品,探索中国交响乐的发展历程,追溯老一代艺术家的创作足迹。
搜集、整理珍稀乐谱
捧拾中国交响璀璨遗珠
20世纪前期,受西方交响音乐的影响,萧友梅、贺绿汀、黄自、江文也、丁善德、马思聪等中国作曲家也开始了在交响音乐领域的探索。他们是中国最早开始创作交响乐的一批人,他们的曲子有些流传至今,有些则没有留下声音,甚至有些作品从未被演出过而面临失传。为挖掘并传承这些作品,国家大剧院从多所音乐院校图书馆和老一代作曲家亲友手中搜集到珍贵乐谱,将作曲家的手稿重新打谱整理,通过当代管弦乐队的“再创作”,将它们搬上国家大剧院的舞台。在第五届“中国交响乐之春”中,观众可以用“今天”的耳朵听到“昨天”的声音,这些声音不论亲切亦或陌生,或许充满感动和未知,甚至还有可能存在未尽之处,但这些就是值得每一位观众用心聆听和感受的中国交响乐先声。
在4月8日的开幕特别音乐会“历史的回声——中国交响乐早期作品专场”中,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著名指挥家陈佐湟将带领贵阳交响乐团,为观众奏响一整场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早期交响音乐作品。演出曲目有黄自的《怀旧》(1929);马思聪的《思乡曲》(1937);《塞外舞曲》(1937);贺绿汀的《大世界》(1937,出自电影《马路天使》)、荒村夜笛(1937,出自电影《春天来了》);《森吉德玛》(1949);《晚会》(1949);林声翕的交响诗三首《海、帆、港》(1944-1946)等。为充分理解这些作品的内涵并原样呈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连日来,指挥陈佐湟正与打谱团队一同日以继夜地整理、研究乐谱。此次整理有着十分浩大的工程量,也是一项极其艰辛的任务。据陈佐湟讲述,他在整理《海、帆、港》的过程中,发现手稿中有不少笔误、错音,因而花费了许多时间,在保证尊重作曲家创作意图的基础上,去一一修正这些错误。这部作品的创作者林声翕生于香港,1932年考入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受业于萧友梅、黄自等名师。陈佐湟介绍说,“抗战期间,林声翕曾出任中华交响乐团的指挥,创作、演出了许多爱国题材的作品。从一些作品中,可以听到老一辈作曲家的爱国情怀与社会使命感。从《海、帆、港》手稿的多处笔误中可以推断,这部作品还未被排演过。”
挖掘、传承中国音乐文化
收获中国艺术家各方点赞
国家大剧院第五届“中国交响乐之春”可以说是一次对中国音乐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许多艺术家对此都表达了高度赞许。上海爱乐乐团艺术总监、著名指挥家汤沐海说:“中国交响乐的发展经历了许多曲折和磨难,我深切地感受到,现在该有人承担起这个责任,花些时间和精力把中国过去的交响乐做一番整理。感谢国家大剧院做了这样的事业,这是必须的,也是急需的。”中国音乐家协会副主席、北京交响乐团音乐总监、首席指挥谭利华说:“音乐的历史是作曲家的历史,国家大剧院这一届‘交响乐之春’可谓意义非凡。中国的交响乐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蕴含着中国的历史和文化,我们应该通过这些作品,不遗余力地去传承、并推动当今中国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著名作曲家鲍元恺认为:“我们的前辈,他们一代又一代地在交响音乐的中西融汇方面、雅俗共赏方面、立足民族文化传统与吸收西方创作技法的方面,做出可贵的探索,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作品,也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国家大剧院组织的这一系列展演,无论在当代交响乐的创作领域还是演奏领域,都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80岁高龄的作曲家施万春,在了解了本届“中国交响乐之春”的策划后十分欣喜:“培养一位作曲家,是一个漫长又艰辛的过程。而中国目前的现状是,许多作曲家的作品得不到机会演出,许多优秀的作品会永远尘封在某个角落。这样下去,愿意学作曲、从事作曲事业的人会越来越少。通过国家大剧院的带头,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音乐院团扶持中国作曲家,帮他们的作品发出声音。从本届‘交响乐之春’中,我看到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