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8年大剧院比肩百年“大都会”
首届“中国剧院管理论坛”热议NCPA模式
日前,首届“中国剧院管理论坛”在国家大剧院拉开帷幕。近百位与会者围绕当代剧院的运营管理展开热烈研讨,长达四小时的“头脑风暴”,不仅为中国剧院人打开了视野,也为当下剧院的健康发展凝聚了共识。本次论坛由中国艺术研究院、人民音乐出版社和国家大剧院联合主办,由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贾磊磊主持。国家大剧院院长陈平,人民音乐出版社社长周群,中演集团公司董事长张宇,国家大剧院戏剧艺术总监、中央戏剧学院原院长徐晓钟,上海大剧院院长张哲,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周予援,国家大剧院音乐艺术总监、指挥家陈佐湟,导演李六乙,《中国文化报》副总编辑赵忱,作曲家谭盾等先后进行精彩的发言。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饶权、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陈冬也出席了此次论坛。
“NCPA模式”成热词
论坛当天引发最热烈讨论的就是剧院的运营管理模式。在历经4个小时的思想交流和观点碰撞后,大家最终得出一致结论:如何破解当前剧院运营管理这道难题,关键就在于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运营管理模式。建立了模式,就找到了“法宝”,也就摸索出了门道。这个模式既要遵循艺术规律,又要顺应市场形势;既要有宏观的顶层设计,又要有微观的操作方法;既要找准独特发展定位,又要彰显自身鲜明特色。
最具典型的案例,是运营8年、备受国内外瞩目的国家大剧院。大剧院人用很短的时间搭建起一套充满智慧的运营管理模式,这套模式的核心内容便是:以节目演出、剧目制作、艺术普及为核心业务,以传播交流、市场营销、品牌塑造为重要手段,以专业化经营、精细化管理和高技术保障为强力支撑。当天的论坛中,“NCPA模式”顺理成章地成为被点击最多的“热词”,归根结底,这是得益于一整套既有中国特色,又与世界接轨的运营模式。
世界同行刮目相看
戏剧教育家、中央戏剧学院原院长徐晓钟指出,大剧院模式值得中国剧院人去研究、学习、借鉴和推广,这是一笔属于我国艺术界的共同财富,“NCPA模式有可能成为推动中国剧院发展的一方‘明镜’。”
上海国际艺术节艺术总监刘文国表示,大剧院模式带给行业的两点“启发”特别宝贵:一是既坚守了艺术水准的“高门槛”,又兼顾了公益惠民的“低门槛”;二是既凸显出引进世界一流节目的“码头”作用,又发挥了推广展示民族经典文化的“源头”作用。“实不相瞒,这些年上海国际艺术节向NCPA偷师不少。比如我们推出的‘艺术天空’系列和‘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就是借鉴了大剧院的‘滴灌工程’及‘青年作曲家计划’。”
华人歌唱家田浩江当天也专程从纽约赶来参加此次论坛。这位已和美国大都会歌剧院连续签约20余年的艺术家,也现场分享了他的感慨:国家大剧院用短短8年时间走过大都会歌剧院上百年的历程,这源于NCPA模式强大的创造力。“大都会歌剧院原创剧目制作平均是1年1部,而国家大剧院则达到了1年3部,这种井喷的创作势头让世界同行刮目相看;去年,大都会歌剧院重金打造的歌剧《指环》销售率不到60%,而大剧院自制剧目的平均销售率则突破86.6%,可见‘NCPA品牌’叫好又叫座;去年,大都会歌剧院这样的老牌剧院出现了财务危机的窘境,国家大剧院却连年收支平衡、略有盈余,这在世界剧院界是很不容易做到的!”
业已成为文化现象
论坛最后,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司长饶权还归纳总结了“大剧院模式”的五点经验:一是创立了一套事业与企业有机融合的剧院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二是打造出一套符合舞台艺术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艺术生产经营方式,形成在表演艺术领域的独特优势;三是通过有效供给、合理定价和完善环境拉动文化消费,培养了大批有较高艺术鉴赏力和消费意愿的稳定的观众群;四是借助传统媒体,同时大力运用新兴媒体,自媒体与他媒体相结合,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推广体系,大力推动艺术传播;五是依靠优秀的当家人引领大剧院人艰苦创业、开拓进取,将NCPA一步步锻造成为世界知名品牌。
北京市文化局局长陈冬也不无感慨地表示:“国家大剧院开幕之初,有三个舆论场,一是主流媒体的舆论场,二是新媒体的舆论场,三是老百姓的舆论场,都对大剧院有很多不同的声音,但是经过8年的运营,现在我们基本听到的是一致的声音,那就是对NCPA的交口称赞。国家大剧院,业已成为一个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值得我们去研究、去思考。”
北京晨报首席记者 李澄
(下转C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