鸳鸯阵示意图 资料图片
电视剧《抗倭英雄戚继光》正在央视热播,引起人们对这位英雄人物的关注。戚继光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他从少年时代便立下了报效国家的理想,并且一生追求自己的梦想,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他所热爱的祖国。动画版戚继光播映后,曾在青少年及广大观众中引起极大反响,这次电视连续剧的播出,更引起广泛关注。
我们在看影视作品的时候,剧中所表现的人物,必然是经过了艺术加工,《抗倭英雄戚继光》自然也不例外。我虽然不懂影视艺术,但是受邀作为这部电视剧的明史顾问时,我觉得有一种历史的责任。现在这部电视剧已经播映,我也想借此机会从历史角度谈一谈戚继光和他生活的那个时代。《抗倭英雄戚继光》当然也不是历史的纪实,但是与一些随意编造的历史剧(其实只能叫古装剧)不同,这部电视剧在历史背景和主要情节的把握上还是比较好的,不失为一部反映了那个时代历史的正剧。我认为这部电视剧主要有两个最值得关注的亮点。
一、关于爱国主义精神
近年来,人们对于明朝嘉靖年间抗倭的历史有所议论,因为史书中明确记载说:“大抵真倭十之三,从倭者十之七。”(《明史》卷三二二《日本传》)所谓从倭者,即指沿海走私商民与海寇。因此有人认为戚继光抗倭,主要是对付中国的商人和沿海百姓。这个说法其实是不正确的。明嘉靖年间东南倭乱,起初确有沿海商民走私,虽与倭寇勾结,仍以走私为主,故朱纨之败,即因闽、浙大姓在朝之党罗织罪名所致。但是到嘉靖三十年(1551年)以后,性质发生了变化,汪直等人与真倭勾结,大举入寇东南沿海诸府县,烧杀抢掠,成为东南大患。戚继光便是在此时受命备倭的。所以戚继光抗倭,是保家卫国之举。正是因为戚继光等爱国将领平定了东南倭患,又调守蓟镇,保证了北方的和平,才有隆庆年间的开海,海外的民间贸易达到了高峰。这也可以算是戚继光抗倭的直接成果。
戚继光出生于一个军人世家,戚家因祖上立有军功,得以世袭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明代指挥佥事为正四品的武官。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虽然为官一生,但是他非常清廉,家中甚为清贫。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继光十七岁,为入京办理袭父职,家里竟卖掉房子才凑齐路费,但是未及等到戚继光袭职返回,景通便于家中病逝,死的时候“家徒四壁,惟遗川扇一柄、卧内一榻”,安殓之费,亦皆出于借贷(《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一)。电视剧中则将戚景通去世时间安排到戚继光抗倭以后,通过戚继光与戚景通的互动,表现他的爱国主义精神成长的历程。
戚继光袭父职后受命办理屯田之事,史称:“既司屯政,丝毫不染,夙弊为之一清。”(《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一)剧中的情节符合史实。其后戚继光率所部驻戍蓟门,其间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会试京师。是年俺答入犯,发生了历史上所谓“庚戌之变”,继光被临时派任总旗牌督防北京九门,其间上《御俺答策》,受到朝廷重视。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戚继光被任命为都指挥佥事,督理山东备倭事项,从此开始了他的抗倭历程。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转任浙江都司佥书,仍理屯田事,次年进分守宁、绍、台参将,同年即有龙山所之捷。戚继光在高家楼迎敌时,见明军在倭寇冲击下面临溃败,于是连发三箭,射中三名倭酋,稳住阵脚,转败为胜。其后戚继光与俞大猷合兵攻倭寇所据的岑港,因久攻不下,二人均被免官,戴罪办事。经过激战后,岑港终被攻破,戚继光得以复职。
在与倭寇战斗中,戚继光深感明军体制的落后和军纪的废坏,决心改革军制,罢去旧部,重新招募军队。在谭纶与胡宗宪的支持下,戚继光在义乌募集三千矿徒,严加训练,组成了战无不胜的戚家军。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戚继光改任台、金、严参将。次年倭寇大举侵浙,新河为倭寇所袭。戚继光分兵救援新河,率主力迎敌于宁海。倭寇乘机直扑台州花街,戚继光率军火速赶赴台州,将士们长途奔袭,一抵达便向倭寇发起猛攻。前锋先以火器猛击,随后全军杀出,大败倭寇,斩首三百零八级,生擒二酋,而戚家军仅阵亡哨长陈文清等三人。此役打出了戚家军的威风。倭寇畏之如虎,故有“戚老虎”之称。其后戚家军与倭寇争相设伏于大田,戚家军先于倭寇抵达上峰岭,以少胜多,全歼倭寇。后再经数战,将进犯浙江倭寇基本消灭。
在配合俞大猷歼灭福建倭寇战役中,横屿一战最为惊险,横屿地处海上,只一条浅礁与大陆相连,涨潮时被海水淹没,退潮时方能露出。戚家军须乘落潮的短暂时间通过礁石登岛。戚继光命将士每人负草一束,铺草而进,自己亲自擂鼓助威,将士听从鼓声进止,终于攻上海岛,大败倭寇。横屿大捷后的中秋,戚继光与将士们以歌代酒,口授《凯歌》,即剧中的戚家军军歌。其后有平海卫大捷和仙游歼敌,肃清了福建的倭寇。
隆庆间,戚继光调守蓟镇,直到万历十年(1582年)罢职回到登州,于万历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1588年)病死于家中。
戚继光的一生,是伟大的爱国者的一生。他那首《韬钤深处》:“小筑惭高枕,忧时旧有盟。呼樽来揖客,挥麈坐谈兵。云护牙签满,星含宝剑横。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继光:《止止堂集》上《横槊稿》),尤其脍炙人口的最后两句,是他的英雄梦,戚继光通过毕生的努力,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戚继光晚年受到张居正的牵连,罢职家居在家中贫病而死。他的好友汪道昆在祭文中说道:“夫材难,固也,将材尤难。特进负非常之材,成非常之功,难之难者也。”(汪道昆:《太函集》卷八三《祭戚少保文》)在《墓志铭》中,汪道昆则叹息道:“口鸡三号,将星陨矣。”(《献征录》卷一百六)黄仁宇先生在名著《万历十五年》中写道:“这事情的意义,即是军备的张弛,立即影响一国国运的盛衰。世界局势如是,而这阳历1588年1月17日清晨,将星西陨之际,我们这个古老的帝国业已失去了重整军备的最好良机。”
二、伟大的军事改革家
我们从戚继光抗倭的生平事迹,可以知道,他不但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爱国英雄,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军事改革家。改革本来就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军事改革更是一件难上加难之事。
戚继光在与倭寇作战中,看到了旧日军制弊端,加之他所积累的大量实战经验,提出了以募兵制取代旧的卫所制的主张,在胡宗宪、谭纶支持下招募义乌矿徒,组成了戚家军,并且把这支招募矿徒组成的军队训练成为能征敢战的劲旅。戚家军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建立在改革基础之上,唯改革才是强军的唯一途径。这也成为剧中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
戚继光从小受到很好的文化教育,他的老师梁玠对他的影响很大。戚继光也因此成为一名文武双全的将领。他在训练军士的过程中写成了《练兵实纪》和《纪效新书》,其中体现了他的主要军事思想。
改革必须创新。戚继光通过募兵改造军队,重组为队、哨的编制,以十二人为一小队,队长在前,火夫在后,小队左右各五人,左右第一人执长牌、藤牌,手持戚家刀,再后二人持狼筅。狼筅是戚继光发明的武器,以长竹上置铁刺,以防倭刀且可保护牌手。后面四人持长枪,每二人护一牌、筅手,后二人用短刀,以为长兵器的补充。最后一人为“火兵”,即后勤兵,以备小队军食。“火兵”能够学好武艺,达到精熟,则升为正兵。这种以小队为单位的作战方法,被称为鸳鸯阵法,对付倭寇极为有效。以四小队为一哨,便于部队的分合与机动作战。
此外戚继光还改革了战车、火炮,戚家军使用的虎蹲炮,不仅方便搬运,而且安全,火器成为戚家军使用的重要武器。后来戚继光守蓟镇,建空心敌台,里面即可存放火药。
在对军队的训练上,戚继光更重视军士的素质。他招募军士只招朴实的农民,而且告诫他们说:“凡你们本为立功名报效而集,兵是杀贼的东西,贼是杀百姓的东西,百姓们岂不是要你们的杀贼?设使你们果肯杀贼,守军法,不扰害他,如何不奉承你们?”他还说:“凡你们当兵之日,虽刮风下雨,袖手高坐,也少不得你一日三分。这银分毫都是官府征派你地方百姓办纳来的。你在家那个不是耕种的百姓,你肯思量在家种田时办纳的苦楚艰难,即当思量今日食银容易,又不用你耕种担作,养了一年,不过望你一二阵杀胜,你不肯杀贼保障他,养你何用?”(戚继光:《纪效新书》卷四《论兵紧要禁令篇第四》)
戚家军有严明的军纪,他率军驰援台州时,过乐清,遇雨如注,戚继光令军士立于雨中,地方百姓邀戚继光进屋中避雨,戚继光说:“千人露立,吾何忍也。”(《戚少保年谱耆编》卷一)遂不进百姓家,直至雨停,始入寺庙休整。在戚继光的严格要求和精心训练下,戚家军成为一支军纪严明战无不胜的军队。他调守蓟镇时,胡守仁带三千浙兵报到,正值大雨,浙兵排立郊外,从早至晚,在大雨中队形整齐,无一人不听从指挥,观者无不惊骇。
电视剧中对于戚继光变更祖制的艰难,突出了他所进行的军事改革所面临的阻力,戚继光坚持改革军制的主张不变,因为他深知这是强军的惟一途径。但是军事改革倘若没有政治改革的支持,也必然不能真正实现与持久。戚继光的军事改革得到了同为改革家的张居正支持,但是张居正推行的其实只是经济改革,并未触及政治体制的改革。
我从来不主张将戚继光表现为一个高、大、全的形象。戚继光虽然是一位英雄,但他也是一个活生生的历史人物,他也有他的家庭生活,他的个性和喜怒哀乐。一般来说,编剧和导演在对人物艺术加工时很难摆脱英雄崇拜的影响,往往会将历史人物塑造得尽乎完美,但是艺术创作毕竟不是在写历史,而本剧的故事情节,大多依据了历史记载或者传说。
戚继光的夫人王氏,即剧中的王煜竹,一个出身将门,史记为“王万户”之女,嫁给戚继光后,能持家,且能与丈夫同甘共苦,但她性格刚强,处事或有独断,所以民间有戚继光惧内的传说。戚继光娶王氏为妻时在袭职后的第二年,所谓收缴兵器的情节,是剧作者所编造。戚继光晚年,王氏因反对戚继光娶沈氏而反目,将家产尽数带回娘家,致使戚继光病中竟无钱求医。
剧中的沈黛云,其原型即戚继光后娶的沈氏。剧作者将其与地方民间抗倭的商人结合描写,主要目的是为表现当时民众对于抗倭的支持,同时也插入了戚继光的爱情故事,为全剧增加了生动的色彩。
剧中还安排了一个戚继光处理舅舅的情节,这在历史上也确有其事,戚继光为整顿军纪,对于违纪的舅父当众严厉惩治,晚上又向舅父赔礼。从此将士多有戒畏,军纪得到了整肃。而民间关于戚继光辕门斩子的故事,则改编为妻弟立功心切,违犯军纪被斩,故事不失生动波折,表现出戚继光维护军纪的决心。
剧中有戚继光入狱,王煜竹捕得白鹿,胡宗宪献白鹿的情节,也确有其事。见于《明史》卷二○五《胡宗宪传》,海寇王直被杀后,倭寇据岑港,明军久攻不下,“帝怒,尽夺诸将大猷等职,切让宗宪……宗宪失内援,见寇患未已,思自媚于上,会得白鹿于舟山献之,帝大悦,行告庙礼,厚赉银币。未几,复以白鹿献。”胡宗宪是一个悲剧人物,他因为攀附严嵩干儿子赵文华而得骤贵,最终也因严嵩倒台而受到牵连。剧中有意夸大了胡宗宪正面形象,胡宗宪其人在历史上本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但他在东南抗倭过程中的作用及对戚继光的支持是不能抹杀的。
历史剧对于人物的描写,切切不能脸谱化。即使如严嵩这样名列奸臣传的人物,其实作为内阁首辅,也必然承担抗倭的责任。与其说他是一个奸臣,不如说他是一位不正派的老谋深算的政治人物。剧中还成功塑造了一位杰出的抗倭英雄俞大猷。在东南沿海抗倭斗争中他是一位与戚继光齐名的英雄。史书中曾经将戚继光与俞大猷对比,说:“与大猷均为名将。操行不如,而果勇过之。”(《明史》卷二一三《戚继光传》)所谓操行不如,主要是说戚继光与严党的胡宗宪,与张居正等权要的关系。至于说他守蓟镇时威势太过,有逾分之举也不足为怪,要知戚继光本是一个性情中人,据说蒙古三娘子再婚之时,他所送的厚礼多达数车,其中竟然有诸多进补的药物。但是那些细枝末节的事情,其实也没必要一定表现到剧中,历史正剧毕竟不是正史。
(商传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研究员、中国明史学会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