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冬时节,中山大学生科院教授张北壮再次来到琴口村,这已是他第102次来到这里。
琴口村是中山大学的对口扶贫村,位于广东河源市紫金县,两地相距300多公里,车程要4个小时。
6年前,张北壮第一次来到琴口村,村支书邓庆珠拿出厚厚一叠借款条,共30多万元。
邓庆珠告诉张北壮,村里山多地少,交通不便,每逢雨天,自行车都无法通过。村委会运转全靠镇财政每年下拨的少量经费,连买办公文具都很困难,年年欠债。2009年底,村里人均年收入不到2000元,困难户甚至不到1000元。全村223户人家,需要帮扶改造危房的就有90多户。
张北壮走进村民邓专家,4间土砖房,由于多年失修,右边一间已经坍塌,左边3间的外墙上也有多处裂缝,随时可能坍塌。邓专年过花甲,常年有病,无法下地干活,全家的生活费和医疗费靠儿子打工的微薄收入,全部家当也就数百元。
面对艰巨的帮扶脱贫任务,中大校领导多次带领专家、教授到琴口村实地调研。详细检测了琴口村的气候条件和水质、土壤后,中大确定,以户为单位发展种植红肉蜜柚,以农民合作社的形式发展灵芝和花卉产业。
该校先后派出3名专家驻村开展“规划到户、责任到人”扶贫工作,同时委派张北壮负责红肉蜜柚种植和灵芝、花卉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的技术指导。张北壮编印了红肉蜜柚栽培技术手册免费向村民发放,并开展红肉蜜柚栽培管理、保花保果等技术培训。他还亲自带队指导,连种植时挖多大的坑、施基层肥料怎么做等细节都用图画得清清楚楚,一堂不超过50分钟的课便能教会村民种植流程。
中大坚持贫困户缺多少给多少的原则,向贫困户发放了2万多株红肉蜜柚种苗、20多万元的生产资金,并结合当地土壤状况,为村民选配肥料。同时,拿出20万元在琴口村成立“生产互助基金”,让贫困户不再为没钱购买农药和肥料发愁。
2010年3月,中大又投资150万元,在琴口村建立灵芝产业化基地。学校组织该村贫困户成立农业合作社,参与灵芝种植,并与村集体分红。
为了让灵芝种植在琴口村“扎根”,中大在校内招募志愿者。该校生科院生态学专业学生徐远辉放弃大城市高薪的工作,毕业后志愿到琴口村驻村扶贫,协助开展灵芝栽培管理和培训工作。
为带动引领当地农户,徐远辉自筹资金30万元租百亩荒山办农场,种植了5000多棵红肉蜜柚。扶贫任务结束后,从小在深圳长大的徐远辉主动要求留在琴口村。目前,他成立了逸丰园红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种植技术培训、市场信息获取等方面为村民提供服务。
经过3年多的攻坚扶贫和3年的“回头看”扶贫,琴口村不但还清了历年欠款,村民也因“造血”扶贫而逐渐脱贫。全村200多家农户种植了2万多棵红肉蜜柚树。2015年,琴口村红肉蜜柚收成40万斤,收入达140万元。
如今,包括邓专一家的贫困户,现在都住上了新建的三居室水泥结构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