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如何提高国学课堂上的“抬头率”
2016-01-12 08:15:00
 

  编者按 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发布,推动国内很多大学都开设了国学课程,推行立德修身的国学教育。然而,手机的智能化使得移动互联网“入侵”大学课堂,学生做笔记的沙沙声渐行渐远,经常出现教师一个人在课堂上唱独角戏的局面。如何提高国学课堂上的“抬头率”,让国学经典在课堂上扎根,从而让传统文化精髓在真正意义上走进当代青年的生活?本文作者介绍的高校在课程设置、教学形式、实践训练等教学环节多维联动的实践,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国学“慕课”,吸引大学生抬头思考

  提起国学课程,常常给人以古奥难懂的印象。如何通过教学方式和理念的革新,让国学课真正入耳、入脑、入心,是大学国学课必须解决的问题。最近,包括黑龙江大学在内的一些高校借助“互联网+”的东风,善用慕课,吸引大学生在国学课上抬头思考,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如黑龙江大学2015年自制两门国学通识慕课“《论语》人生课堂”等,可同时容纳校内外万人在线观看学习。学生可以通过观看视频讲座、听播客完成知识性、概念性的内容学习,还能在网络社区中与其他同学讨论。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大学生们更能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学习活动中相互启发。

  不过,与其他大学的慕课注重网络学习相比,黑龙江大学的国学慕课加大了线下教学的课时,将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结合在一起。上课前,学生在网上观看慕课的相应章节,思考网上教师预先布置的思考题。学生可以重看、回放慕课,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讲课内容。慕课章节中学生特别喜欢的段落,还可以用手机随手拍照,之后带着问题来到课堂,与老师面对面交流。见面课上,教师不再需要用大量时间讲授基础知识,而将更多的精力放到引领学生深度思考,完成个性化的自主学习。这样灵活并与互联网结合紧密的前沿教学形式,本身就非常吸引学生,从形式上给了学生上课抬头的硬条件。

  但真正让学生上课抬头,更多还在于课堂要生动,为此,教师就要花更多的精力。黑龙江大学的做法是首先在国学课程的设置上,按照中国古代的学术分类,有层次、有步骤地为大学生做好培养方案;其次采用分科讲授,大一学生开设古文字学相关课程,大二主要讲经典,大三开设思想史、哲学史、文学史相关课程。2014年,黑龙江大学成立国学院后,又在全校通识选修课中增加了“国学教育与立德修身”选修课模块,为全校学生增设了33门国学通识课程。国学博大精深,系统的国学知识讲授由一人完成困难很大,难免顾此失彼,为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黑龙江大学的国学课程专门成立了课程组,《古代诗词经典赏析》《古代小说经典导读》等课程都分几个专题,每个专题由2至3名有相关学术研究背景的教师组成一个教研小组,共同备课。每个教师只讲授自己最擅长并精研的一部分。教师的专与精,成为在以讨论为主的线下课堂上保证学生“抬头率”的软实力。

  诵读讨论,促进国学课程参与度

  古代国学教育经过长期积淀,形成了以读经为主要内容,诵读为主要方法的国学教育。黑龙江大学的教学经验是,今天的大学国学课程,老师也要秉持传统国学教育的规律,从诵读开始,让学生在诵读中记忆,在诵读中理解,在诵读中感悟。比如在“《诗经》导读”课堂上,老师就按照古代读书人吟诵的调子,教学生一起吟诵《诗经》中的经典名篇。读的形式很丰富:老师通过听录音读、领读、接读、个别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各种诵读方法,在书声琅琅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情趣盎然中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

  除了诵读,课堂要想吸引学生的参与,还必须有讨论。《古代诗词经典赏析》课程中,老师每次选取一位同学在课前担任“主讲教师”,用8分钟的时间为同学鉴赏一首古诗,之后同学展开讨论与提问,而在此期间,老师相机穿插,或补充、或提示、或赞许,或点拨,使学生对国学的认知水平向更深层次拓展。文学院更在拔尖人才试验班中,开展了学术讨论型“读书会”,由学有专长的博导、教授为学生制定书目,提出引导性讨论话题,学生和老师共读一本书,并举办师生面对面讨论的读书会。国家级名师、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刘敬圻教授就与本科生“相约《红楼梦》”读书会,一起品读才情万种的红楼儿女们的如梦人生。他从自身几十年来的阅读感受入手,强调大学生已经进入了研究者行列,在熟读、精读、细读《红楼梦》的同时,要具备正确的阅读和研究方法,尽量避免阅读情绪化,主动担负起研究者的责任。

  通过诵读和研讨深入参与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积极的,2011级、2012级试验班学生反映,他们在校内外保研面试中,对很多前沿性学术问题都能对答如流,大大提高了他们的保研率。

  拓展实践,赋予课堂鲜活生命力

  “生活教育”理论是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他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黑龙江大学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成长需求,开展了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国学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广泛的参与中加深对国学的认识。

  2014年春季学期,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李先耕教授带着本科生一起在校园内采风,找出黑龙江大学校内那些在古诗词中被吟咏的植物,拍摄出精美照片,制作成《古典诗词名花开放在黑大》系列明信片,明信片的电子版在黑龙江大学官方微博发布,引领全校同学从校园的一草一木中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在此基础上,又将明信片丰富为一本名为《满庭芳》的图册,按校园的分区,介绍黑大校内生长的古诗词中出现的植物,更加深了学生对校园的爱。在一幅幅印着校园标志性景物、美丽花草和古典诗词的明信片上,国学不再只是教师的说教和古人的晦涩文字,而是充满了青春色彩、现代气息和生活情致。

  2014年端午节前夕,学校举办了“爱上古诗词——端午汉服吟诵晚会”,通过古乐唱诗、师生诵诗等环节,让原汁原味的中华优秀文化展现在黑大舞台。尤其是其中的古乐唱诗环节,是“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师从古文献中撷取的宋代著名词人柳永词《玉蝴蝶》的乐谱,请研究古代音乐的老师翻译成现代五线谱,并由作曲家重新编曲,师生先在课堂上一起唱诵,经过精心打磨,师生一起着汉服在舞台上表演。中国教育电视台《中国教育报道》栏目、《黑龙江日报》等十余家媒体进行了报道。学校还每年定期举办“汉字书写大赛”,唤起键盘时代的人们重新提笔书写汉字,关注传统文化。

  总之,国学学习是事关大学生立德修身的大事,只有多方面行动起来,增加学生课堂参与度,把“教师言传口授”与“学生能动思考”结合起来,校方、教师、学生都付出努力,才能从根本上正大学之学风。目前,“《论语》人生课堂”慕课已入选全国地方高校UOOC(优课)联盟,作为国学通识选修课向全国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开放,作为网络资源,其同样面向社会开放,实现了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与社会人士共享。

  (作者系黑龙江大学文学院教学副院长、博士生导师)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人民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