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1月5日电 (记者姜泓冰)上海正在率先构建高校分类管理、分类评价体系,引导大学在不同类型、主干学科门类二维分类坐标系统划定的“十二宫格”里精准、细分定位,以便推动高校办学从传统的“一列纵队”向“多列纵队”转变。根据规划,未来15年间,上海将着力建设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缩小高校学术型人才培养规模。
上海近日公布《上海高等教育布局结构与发展规划(2015—2030)》和《上海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30年)》。根据规划,未来15年间,上海将着力建设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缩小高校学术型人才培养规模。按照规划,上海还将稳步扩大高等教育规模。到2030年在校大学生规模预计将达到140万人,其中近六成为本科生。
副市长翁铁慧表示,上海正在构建形成政府对高校的二维分类管理体系。横向维度上,按照学科门类及一级学科发展情况,把高校划分为综合性、多科性、特色性3类;纵向维度上,按照承担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功能,划分为学术研究、应用研究、应用技术、应用技能4类,形成“十二宫格”。政府在与高校充分沟通并由其自主定位后,把所有高校都放进相应格子里,并配套建立相应资源配置和评价机制,从原有“一列纵队”变为“多列纵队”。为此还根据各高校的办学水平和实际特点,测定13个学科门类生均培养成本,作为调整财政投入和高校收费的科学依据。此举在国内尚属首次。
此外,为提高大学教育尤其是本科教学质量,上海还做出了3项制度安排:刚留校的青年教师不能直接上讲台,要先担任2—3年助教,积累一定经验后才能独立开课;所有教授必须为本科生授课,而且要上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以此作为教授任职的基本条件;每位教师都要有接待学生时间,增进师生之间的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