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高原足球“苗苗”养成记
2015-12-22 09:06:00
 原标题:高原足球“苗苗”养成记

西宁市南川西路中学学生和老师在踢比赛。 资料图片

西宁市南川西路中学学生和老师在踢比赛。 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王强 王英桂

  日前,青海西宁市南川西路中学等12所学校入选2015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其中11所学校来自西宁市,西宁市城中区还入选2015年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

  据西宁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从去年3月起,西宁共有62所布局学校,1500多名学生组成了西宁市青少年足球业余训练网络,有不少校园足球队员被全国足球专家评估领导小组选拔为校园足球“希望之星”“玫瑰之星”,远赴广东清远市清新名将足球基地参加冬训选拔。其中,马海军同学被中甲球队北京八喜足球俱乐部选中,并代表该俱乐部赴意大利桑普多利亚足球俱乐部留学培训,成为西宁校园足球开展以来的“留洋第一人”。

  地处高原地区的西宁校园足球是怎么培养这些足球“苗苗”的?记者进行了实地采访。

  统一规划、部署,打好硬件和教练员基础

  走进西宁市第四高级中学,校园内绿树成荫,鲜花成行,涓涓的流水为这所年轻的学校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教学楼内名人题字,学生作品相互辉映,展示了这所新生学校的潜力与发展。

  而在学校宽敞的足球场上,足球教练员正和普通班的学生一起上演着对决大戏。

  足球教练员阿慧明告诉记者,自己非常喜欢和学生一起踢足球,每次踢球时,场边的学生总是聚在一起呐喊助威,好不热闹。“在踢球的过程中,不仅提高了足球技能水平,更增进了师生之间的感情。”阿老师说。

  西宁四中只是西宁校园足球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校园足球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而地处祖国大西北的青海省也派出了一支60人左右的队伍赴北京学习校园足球发展经验。在北京参观了延庆等地后,他们又聆听了部分专家和教育行政部门负责人的经验介绍。

  这支队伍的领队是西宁市回族中学校长马胜平,提起这次学习,他还记忆犹新:“北京延庆的中小学,几乎校校都有足球队,几乎人人都参与校园足球,相比之下,我们还处在起步阶段,必须着重在硬件、师资和普及上面下功夫。”

  校园足球是一项对硬件和软件要求都较高的运动,首先得有场地。

  据西宁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宁要求,新建中小学校要优先考虑足球场地设施建设,满足更多学校校园足球活动需要;校园足球场地建设将列为学校建设和区域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规划中。

  在保障校园足球的师资上,西宁也采用了不少办法。经市校园足球办公室牵线搭桥,去年,西宁市校园足球迎来了首位外籍教练——韩国足球教练申浩哲受聘正式成为西宁市红星小学校园足球教练,对该校少年足球队进行每周5课时的训练,并利用第二课堂对全校学生进行足球指导。西宁市还将引进退役足球运动员进入学校施教,并将通过专兼职结合的途径配备学校足球教师。

  拔尖人才培养与“雪中送炭”一同进行

  除了“苦练内功”,建设足球场、引进足球教练员,西宁市一些学校还想办法借助“外力”,提升校园足球发展水平。

  在今年六一儿童节活动期间,“谁是球王”青少年校园足球竞赛活动在北京市八一学校拉开帷幕。

  在当天的开幕式上,上海申鑫足球俱乐部与西宁市北大街小学结成了“对子”,助力校园足球。虽然“结对子”的仪式是短暂的,但是申鑫与西宁北大街小学的往来并未仅仅停留在仪式上。

  前不久,上海申鑫足球俱乐部副总经理邵坚毅携俱乐部成员如约来到西宁市,与之前已经确立合作关系的北大街小学正式举行了结对仪式。同时,上海申鑫足球俱乐部也向西宁市北大街小学的教练和球员们赠送了训练装备。西宁市北大街小学正式成为上海申鑫足球俱乐部西宁后备人才培养基地,表现优异的学员将有机会进入俱乐部梯队。

  10月26日,西宁市城北区区政府、区教育局主办的“阳光体育快乐足球”足球教学器材捐赠仪式在朝阳学校举行,辖区17所学校收到总价25.6万元的足球训练器材。朝阳学校负责人介绍,之前,学校体育教学硬件设施捉襟见肘,体育老师绞尽脑汁丰富体育活动,却因为器械缺失而无米下炊,这次“快乐操场”捐赠真是“雪中送炭”。

  近年来,城北区为充分发挥校园足球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推进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改善、加快青少年足球人才培养等方面的积极作用,积极行动,加大投入,助推校园足球加快发展。区教育局努力实践摸索,把足球引入课堂,外聘富有经验的足球教练员,定期开办校园足球特色班,对孩子们进行足球体能、技能等方面的综合训练,根据国家体育课程标准,编制了《城北区校园足球教学指导手册》。截至目前,城北区参与足球活动的在校学生人数由以前的约400人上升至现在的1500人,班班有球队、周周有比赛的梦想正在实现。

  占得先机,用好高原训练基地

  青海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位于青海省湟中县多巴镇,距省会西宁市26公里,海拔高度2366米,年平均气温6.5摄氏度左右。

  这里依山傍水,地势平坦,远离市区,四周麦田环绕,院内绿树成荫,形成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清新、污染小、噪音低的独特环境条件。

  基地设立20多年来,包括王军霞、王丽萍、邢慧娜等在内的世界冠军、奥运冠军都曾在多巴基地接受训练。被国内外体育界誉为“铸造金牌的工厂”、“培养世界冠军的摇篮”。

  5年前,多巴高原足球训练基地正式在这里挂牌,成为继昆明海埂基地、广西梧州基地之后,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命名的第三个足球训练基地,由于多巴基地夏季气候温和,这里成为了国足夏季训练以及全国青少年足球的训练场所。

  如今,每逢暑假,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夏令营(西宁营区)都会在多巴基地进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足球小将们可以在这里感受到“高原足球”的独特魅力。

  经过不断打造,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目前接待能力、训练场地等各类设施不断升级,其中足球场地已达到7块,具备了国字号足球队训练、比赛的条件,球员也可在此接受高原气候和低氧条件的集训。

  青海省足协秘书长杨海宁说:“虽然来多巴前几天可能有一些不适,但研究证明,定期到高原活动对于青少年,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的心脏、心血管等系统的发育都是极有好处的,也有助于运动成绩的提高。”

  随着校园足球的发展,一些在夏令营期间开展的诸如规则培训、教练员培训、裁判员培训等项目已经显得很“常规”。而西宁市借助这些得天独厚的专业基地开展校园足球工作,选派优秀教师进基地学习培训,组织本地娃娃们参观学习,让师生们大饱眼福。

  如今,西宁市校园足球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孩子们的足球兴趣和技能不断提高,操场上孩子们“加油!加油!”的喊声此起彼伏,处处洋溢着运动的快乐,校园里营造出了浓厚的足球文化氛围。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