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大学生“创客”将想法变成产品
2015-12-19 09:05:00
 原标题:大学生“创客”将想法变成产品

  ■本报首席记者 高靓 通讯员 张平媛 许梅杰

  能在疾病突发时预警的手环、用眼睛控制的鼠标、一度电能行驶100公里的个人小电车……在大连理工大学校园里,年轻大学生“创客”正将一个个想法变成产品。这得益于学校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主渠道的探索。

  课堂教育和创业实战无缝衔接

  大连理工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牟中强,曾因休学创业备受瞩目。在首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上,他获得银奖。

  为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学校改革教学方法和管理制度,制定创新创业学生认定标准,鼓励条件成熟的在校学生调整学业进程,保留学籍休学创业;对于创业休学的学生,在原学习年限的基础上再延长2年。

  学校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冯林表示,学校组织有创业计划的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入企业了解运营模式。同时,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形成“课堂教育+体验实习+创业实战”的创意创新创业融合新模式。

  牟中强的经历是“由科研到比赛,由比赛到创业”。他曾负责完成国家级创新训练项目“六足仿生搜救机器人”,一个个高科技产品在他的团队手中诞生:激光窃听器、脑电波测试系统等。

  为了“用技术改变世界”的梦想,牟中强踏上创业征程,2013年4月,他以获得的319万元风投资金成立公司,项目就是他在“互联网+”大赛获奖的“腕带式手势识别系统”。

  建立跨专业交叉培养机制

  在智能车及仿生控制实验室,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部自动化专业学生高元龙摆弄着一台智能小车。今年9月,高元龙、李超、殷殷的科技作品《风力摆控制系统》,在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中夺得最高奖项。

  建立跨专业交叉培养机制,是大连理工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着力点。说起高元龙加入机电创新实践班的经历,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兼指导教师吴振宇说,机电班招生时,高元龙并没有被录取,开课后他不请自来旁听了两周。看高元龙如此坚定,后经学院同意破格吸收他入班,参与实践班基础训练、设计与实践、专题研究三个阶段的系统学习。

  2007年,大连理工大学成为全国首批60所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学校之一。8年来,创新创业学院每年有300余项学生成果获得国家(国际)级奖励,每年有2000余人获得省级以上奖励。学生在全国(国际)大学生数学建模、挑战杯、电子设计等高水平竞赛中屡获佳绩,获得专利2000余项。

  搭建实践基地加强创业引导

  在大连理工大学创业孵化基地,学校提供2000余平方米场地,供学生创业企业无偿使用,每年投入40万元创业引导资金,实行免收物业管理费和水电费等优惠政策。目前,基地有孵化项目50个、注册公司14家。

  创新创业学院党委书记付冬娟说,创业教育实践班开设包括创业启蒙教育、创业基础知识、创业实训以及创业实践等课程,通过商业模拟游戏、创业沙盘演练、创业模拟实训、创业俱乐部项目运作等,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

  今年10月,学校出台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坚持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创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建立“创新引领创业”具有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大连理工大学党委书记魏小鹏表示,要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学校综合改革的重点内容积极推进,突出体现创业在“创意、创新、创业”中的核心驱动作用。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