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记者手记:我们了解得太少,评价得太早
2015-12-09 11:24:35
 

  新华网邵阳12月9日新媒体专电(记者袁汝婷 谢樱)湖南邵东县某中学高三学生杀师案的采访,在各种揪心中结束。让记者记忆最深的,是一个女孩的愤怒。

  “(网上)都在说滕老师不好,我看到评论心里很激动,实在看不下去了,就写了一封信。”女孩说。

  女孩小苗(化名),是事发地湖南邵东某中学高三学生。她的班主任滕老师被嫌疑人杀害之后,当日下午,她通过个人QQ空间发出了一封信。

  在那封信里,班主任滕老师被唤为“滕亲妈”或“老滕”。女孩说自己“悲痛又悲愤”,而愤怒的情绪,来自于网络上对老滕不经求证、不假思索的指责。

  6日上午,记者见到了小苗。她认真地盯着我,问“老滕已经尽到了一个老师所有的责任,他都走了,为什么(有些)媒体还要揣测、批判他?”

  她还说,同学们的说法被曲解了。被曲解的,是大家接受采访时讲述的一个比喻——老滕说自己就像老母鸡,学生们就像小鸡,他把他们呵护在羽翼下、抱在怀里关心。

  然而,这样的比喻,在一些的媒体评论中,被贴上了“母鸡教育”“动物教育”的标签。在网上搜索“母鸡教育”,记者发现这甚至不是一个术语或专业词汇,而更像是根据有限的“一句话新闻”临时归纳的标签。

  小苗委屈地问我,滕老师那句话说得很真诚。她每次想起这个比喻都觉得温暖,可为什么有人要借此恣意批判和炒作?

  记者无从回答她的提问,恨不能替那些评论的作者汗颜。

  小苗的愤怒,代表着班里全体学生的愤怒、更多滕老师教导过的学生的愤怒,以及那些把老滕视为教学榜样的年轻教师们的愤怒。这种愤怒,在记者两天的走访中随处可见。

  逝者已矣,出于对生命的尊重,生者本应更加审慎。

  然而,这次,我们了解得太少,评价得太早。案发不久,事实尚未完全清晰,那些斩钉截铁的评论却已先行。

  在追问、调查、求证之前,一些媒体“熟练地”把一切问题草率地扣上“教育顽症”的巨大帽子,究竟是深度的反思,还是思维的懒惰,或惯性的愤慨?

  在匆忙发声之前,不妨慢下来思考:这一场悲剧里,你与我,是不是让女孩愤怒的那个人?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新华网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