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岂能“一刀切”逼着“齐步走”
2015-11-30 09:18:00
 

  原标题:岂能“一刀切”逼着“齐步走”

  ■张运

  最近教育圈热议最火的莫过于“向应用型高校转变”和“双一流大学建设”两项政策出台。在国内外舆论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也引发了给高校“贴标签”、让地方高校“降格”等质疑。甚至有些观点牵扯到“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等敏感话题。

  不久前,笔者有幸参加了两场专业性很强的学科竞赛,感触颇深。前者关于旅游教育,在某些高职院校人才缺口达到1:7,但一些本科院校却只有30%左右的毕业生愿意留在本行业。后者则反映了跨境电商企业常常几个月无法招聘到合适人才的同时,有些电子商务专业的学生却难以找到工作。

  事实的确如此,一些院校的专业设置、课程教材、培养模式与产业发展严重脱节。目前,我国有近三千所高等学校,已形成全球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但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大而不强、质量不高,管理和办学模式单一。教育同质化竞争造成“千校一面”,很多大学在“求大求全”中丧失了办学特色和发展定位。

  以旅游教育为例,全国开设旅游专业的院校2000余所,旅游教育规模世界第一。但无论本科还是职业院校都存在着理论陈旧、人才培养同质化等“老问题”。行业加速变革,“新形势”真正需求的高素质创新型旅游人才却严重不足。

  不同院校同质化竞争,同一高校内部又如何?笔者毕业于一所地方高校的二级工科学院。前一段时间,学科带头人曾因师生论文考核是否需严格按照SCI(科学引文索引)收录与校方激烈争论。该专业在全国水利工程领域名列前茅,不少专家直接参与了南水北调等工程规划建设,但承担的横向课题是无法以高品质的论文形式呈现的。一把尺子无法衡定方圆,以严苛的论文收录数量衡量贡献,难免引起争议。甚至一些文体类专业也理所当然的以发表论文数作为评判标准,着实让人“匪夷所思”。

  当前,类似这样“一刀切”逼着所有院校或专业“齐步走”的现象在很多地方上演着。笔者看来,“应用型”和“双一流”并非是人为划分“三六九等”,而是要打破原有的体制和身份壁垒,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建立科学但有区别的评价机制,激发办学活力。引导不同院校“各安其位”“各谋其政”,发挥各自特点、特色和特长,百花齐放,使大学真正成为新观念、新知识、新人才喷涌的源泉。

  “双一流”不只是少数“尖子”高校的事,“应用型”也并非不培养社会精英。只有院校更加务实地定位自身,脚踏实地,才能带动各领域创新人才仰望星空。对于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来说,“匠人精神”和“中国智造”同样重要,无论是尖端创新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都是国家建设中的“螺丝钉”。

  否则,造得出原子弹,吃不起茶叶蛋,又或者生产出“马桶盖”,编不了自动冲洗程序。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