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北京外国语大学:打造国家级非通用语发展战略基地
2015-11-27 20:14:00
 

  2015年11月27日,在人民网2015大学校长论坛的“校长发布”环节,北京外国语大学党委副书记赵旻发布“积极推进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战略”。

  全文如下:

  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重申“提高教育质量”。对高校而言,提高教育质量,从根本上是学校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敏感反映,从而调整人才培养规格,改革课程体系,构建学生新的知识结构。加强外语非通用语种人才培养,是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内在要求,是实施对外开放战略特别是“一带一路”战略的迫切需求。鉴于此,北外通过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发展的战略重点及人才目标更为清晰,那就是坚定不移推进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战略,造就更为务实高素质的国际化人才。具体做法和规划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开齐建交国家官方语言,打造国家级非通用语发展战略基地。“十二五”期间,我校积极适应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增设国别和地区语种14个。截止目前,北外共开设67门外语课程。今年学校正在申报8个非通用语种专业,分别是格鲁吉亚语、塔吉克语、亚美尼亚语、阿塞拜疆语、阿非利卡语、马达加斯加语、马其顿语和蒙古语。“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需要大量通晓两国语言、了解双方文化的非通用语人才,在与我国建交国家中,仍有38个官方语种在我国还未开设相关教育专业。未来5年内,也就是2020年前,北外将开设所有与我国建交国家相关的语言专业。这意味着,届时北外所开设的语言专业种类将突破100种。

  二是创新“小语种附加区域研究”人才培养模式。“十二五”期间,北外非通用语种专业在拓展学科布局的同时,着力改造现有的课程体系,逐步建成以语言技能培养和地区研究相结合的模块课程体系。在地区研究课程中注重学科知识导入训练和以区域研究为核心的课程内容,重点建设区域与国别政治学、经济学、法学、人类学、语言学等学科专门课程。该模式下,学生除掌握某种语言外,对语种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某一领域有深入了解。同时,突出个性化的培养,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课程的空间,实行导师制与班级教学相结合的方式,部分学生参与导师的科学研究项目,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为高层次非通用语种地区研究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三是创新“小语种附加通用语”的培养模式。十二五时期,北外加大了复语型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增设第二外语、第三外语课程。对于新增设的外语语种,暂不具备招生条件的,作为第二外语、第三外语,进入全校通识教育选修课中的“第三外语模块课程”,为全校学生提供学习平台。截至2015年秋季学期,学校共将29个非通用语种纳入了“第三外语”模块。从当前社会需求看,该模式下培养的人才非常受欢迎。未来五年,北外将在加快非通用语种专业人才培养步伐的基础上,创建“非通用语+英语+学科方向”和“非通用语(小)+中型语种+英语”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复合型、复语型高素质非通用语种人才。

  四是创新“小语种附加其他专业”的培养模式。为使学生既精通语言,又熟悉金融、新闻、法律等专业,成为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高素质国际化人才,根据十三五规划,北外将重点建设“外国语言文学”“语言教育科学”“区域与全球发展”和“世界文明与发展”四大学科集群,有效激发四大学科集群内以及不同学科集群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活力,着力培养对接国家语言战略、体现国家语言科学顶级水平的高端外语教学、研究及翻译人才;培养新国际形势下国际组织及国家外事外交领域亟需的区域发展与全球治理研究、实践人才;培养符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战略的世界文明与发展研究、实践人才,为国家崛起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支持。近期,北外将启动“外国语言与国际政治”“外国语言与国际金融”“外国语言与国际法”“外国语言与国际传播”“外国语言与中国研究”等新增本科专业的申报和建设工作。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