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来源:《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制图:蔡华伟
《2014年国民体质监测公报》(以下简称《公报》)11月25日正式公布。调查显示,我国国民体质总体水平有所增长,但无论是在青少年学生人群还是成年人、老年人人群中,超重肥胖现象依然呈现持续增长的势头,大学生体质下滑仍然持续。据了解,上一次进行类似的全国性体质监测还要追溯到2010年,此次监测是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科技部等10个部门联合在31个省(区、市)进行的第四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
国民体质总体水平有所增长
《公报》显示,与2010年相比,我国国民体质的总体水平有所增长。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2014年国民体质总体合格率(即达到“合格”等级以上的人数百分比)增长了0.7个百分点,并且不同年龄、性别以及城乡人群多呈现增长趋势,特别是乡村人群和女性的增长尤为明显,反映了我国国民达到体质测定标准“合格”等级以上的人口数增加;反映全人口体质各指标总体变化程度的“国民体质综合指数”总体水平也有所提高,增长了0.15,从三大分类指数来看,身体机能指数和身体素质指数均有所增长,其中身体机能指数增长1.13,增幅最大,身体素质指数增长0.01。
根据《公报》,我国各人群体质总体水平增长,尤为可喜的是,幼儿、老年人和女性人群的体质总体水平呈现增长趋势,在达到“合格”等级以上的人数百分比和体质综合指数两方面均有所增长,特别是3—6岁幼儿增长幅度比较明显。数据显示,2014年,各年龄组的身高、体重、胸围、皮褶厚度等身体形态指标平均数也比2010年有所增长,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水平略有增长。
成年男性各项指标均有下降
针对《公报》,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张良指出,虽然我国国民体质的总体水平有所增长,但男性成年人的状况却并不乐观。数据表明:在达到“合格”等级以上的人数百分比和体质综合指数两方面,成年男性的数据均有所下降。
数据显示,20—59岁各年龄组人群握力、背力呈现下降趋势。张良说,其中尤为突出的是成年男性的这两项指标下降明显,结合2000年以来的数据分析,表明我国成年人的力量呈持续下滑趋势。
张良认为,还有一些数据也需要引起警惕。虽然自2000年以来,我国国民各年龄组人群的身高、体重、皮褶厚度等指标呈持续增长趋势,但体重、皮褶厚度等指标增长幅度大于身高。超重与肥胖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成年人、老年人人群体质的突出问题。好消息是,近4年来,超重与肥胖检出率的增长幅度有所减缓。
“越来越多的体育锻炼者知道,参加有氧锻炼对身体健康有好处,但是通过监测我们发现很多人认为力量锻炼的作用不如有氧锻炼的作用大,这是一个误区。参加力量训练同样可以消耗卡路里,在人的体质健康方面,一定程度上力量训练、身体柔韧训练比有氧训练还要重要。”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司长刘国永说,只有通过体质监测才能发现这些问题,进而不断调整政策,在下一个全民健身计划的安排上,更要加大科学健身指导的力度。
大学生体质下滑仍然持续
11月25日公布的《2014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显示,与2010年相比,学生体质与健康状况总体改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稳中向好趋势,多数组别的学生的速度、柔韧、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有所提高。但需要注意的是,大学生身体素质继续呈现下降趋势,尤其是19—22岁年龄组的男生速度、爆发力、耐力等身体素质指标均有下降。
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组组长邢文华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大学体育教育存在不足,过分强调兴趣,而忽视了基本的身体素质培养。有的学校只在运动会、体育节等特殊时期对体育给予重视,对校园体育的认识较为单一,只注重发展自身优势项目,并未建立合理的长效机制,这些因素都会阻碍大学生体育的科学发展。大学生因为没有升学考试的压力,对体育锻炼的意识甚至远远不如中小学生。在校大学生刘阳坦言:“虽然学校里帮助我们按照自己的兴趣分项目上体育课,但同学们上体育课的积极性并不高。放眼望去校园里操场上的老人比学生多。”
其实,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2011年共同发布的《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结果》就显示,我国中小学生体质连续多年的下滑趋势得到遏制,但大学生的体质下滑仍然持续。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已经成为制约国民身体素质提高的瓶颈,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学生们每天应累计达到60分钟及以上中等到大强度身体活动,同时每周至少应进行3次大强度身体活动,培养终身积极身体活动习惯。大学生们时间多,真的应该动起来。”邢文华说。
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是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每5年一次的国民体质监测,可以科学引导更多人拥抱体育,热爱锻炼。将体育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方式,强健的不止身体,当健身扩大到精神层次,影响的不止国民体质,随之提升的还有内在的国民气质,伴随形成的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社会风气更是一种推动文明向上的力量。(记者 史晓韵 马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