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叠山书院:苍苔爬满岁月
■柳袁照
我们都知道方志敏以及他的《清贫》与《可爱的中国》,知道方志敏的家乡在江西弋阳,可我们知道方志敏在故乡的母校吗?我们都知道写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句的文天祥,可我们知道当时与他齐名的谢叠山吗?为纪念谢叠山而建造的叠山书院,曾经成为方志敏的母校。拜访它,是拜访敬意,无限的令人内心柔软的敬意。
来到大门前,我怎么也想不到,这是叠山书院,我以为会游人如织,以为可以坐在其中的一隅喝茶,以为历史的痕迹被阳光照耀着,发出美丽的光辉。可是大门紧闭,探头张望,荒草凄凄。一个锁闭的园子,空无一人的园子。我喜欢注意门,遇到各种各样的门,都会把它留住,放进自己的记忆。门是标志,是象征;门是离家,却也更是回家。可是今天这两扇铁条大门,锈迹斑斑。面对大门,想说什么呢?我似乎反倒有了些落寞,感觉无奈。
费了一番周折,我们终于可以进入叠山书院了。不进不知道,进了才知道,门里门外,一个世界,两个天地。那一树木芙蓉,殷红而落寞。这个曾经书声琅琅,曾经慷慨激昂的院落,如今寂寥无人,是历史在沉思,还是现实在犹豫?走在其中,有感慨,可感慨不知从何处说起。满是青苔,青苔爬满树,爬满墙,爬满窗,爬满门,也爬满我们的记忆,更爬满同样苍老的岁月。谢叠山与文天祥(自号文山)同科中进士,并誉为“二山”,志节耿耿,倾家荡产,组织义军抗击外侮。南宋灭亡后,他守怀抱节绝食而死,可歌可泣。现金匾“叠山书院”四字,为林则徐手笔。文昌阁,是当年书院祭圣地方。民国后,书院改成新式学堂,方志敏曾在此处求学,并响应“五四”运动,在此发动学潮。如今如何?门是记忆,遗址更是记忆。走进走出的人,是现实,更是历史。门外是云烟,门内何尝不是?
谢叠山有一句话:“大丈夫行事,论是非,不论利害;论顺逆,不论成败;论万世,不论一生。”尽管此处再也找不到曾经的欣喜与忧伤,曾经鲜活的生命如今早化作尘埃或云烟。可是这里有万古不变的气息,即使荒草满地、青苔满地,即使墙体斑驳、亭台寂寥。踏在每一块红石板上、踏在每一条笔直或弯曲的小径、小道上,感觉到的是自己的渺小,高大的形象似乎总矗立于面前,尽管无形无影,可是分明能感觉得到。不一样的人生,不一样的色彩,一定是不一样的消失,不一样的消失的结局。
叠山书院格局还在,几年前已经完成了整治,厅堂楼阁修葺一新,只是没能交付使用。交给谁呢?本来这里是学校,从书院变成学堂、学校,是普遍的发展模式。不知为何学校要从此处迁出?事物的变化自有其变化的理由,不必非议,但我却仍有些伤感。我反复劝解自己,换一个角度再去看看这曾经的场景吧,或许更好。历史的生活图景,是如此有趣,如此令人怀想。对历史的宽容,是歉意之中的善意。走过不是路过,走过即是向世界挥手致意。
叠山书院在山坡上,面朝信江。走在其中,不如说爬在其中,它是一个高度,需要人一步一步仰视。从文天祥、谢叠山到方志敏,相隔七百多年,七百多年中,世界又发生了多大的变化?沧海桑田。世界上,有一种声响,不是花开也不是鸟鸣,是无声之声,超越潺潺流水,超越电闪雷鸣。不是呼唤,也不是回音。日子久了,不一定会留下脚印。遗忘的多了,更不在乎虎啸龙吟。但总有不变的东西在,总有一种永恒在。那是什么?是精神、是魂。
时光是有情之物,也是无情之物。有情无情挥一挥手,都会离去。对今天而言,前辈、历史,或许都是纯粹、自然与诗意。有着珍贵历史记忆的地方,也一定是有梦的地方。我相信,叠山书院一定是这样的地方。
(作者系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