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四川小乡镇37年出21名博士 整条街没有网吧
2015-11-23 11:16:56
 

  背后

  当地重学风气浓厚

  整条老街没有网吧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个不足万人的小地方如此人才辈出呢?成都商报记者日前在和平进行了走访。

  民风

  占地面积最大的建筑是学校

  成都商报记者发现,当地重学的风气是“盛产”学霸的一个主要原因。记者走遍和平社区的整条老街,没有发现一家网吧或者游戏厅,这在多数乡镇是十分少见的。

  “网吧在我们这里是开不起走的,老百姓集体抵制。”和平社区主任李坤告诉成都商报记者,最近的一家网吧还要追溯到15年前,一位张姓村民开了一家“黑网吧”,也有娃娃偷偷跑去上网,没过多久,家长们反映到了政府,“黑网吧”很快就被取缔了,也就是从那以后,再没有人动过这方面的脑筋。

  记者发现,和平的街道并不长,10余分钟便能走上一遍。然而不管深处老街的哪个位置,都能听到从学校中传来的读书声。在这里,占地面积最大、最显眼的建筑群便是唯一的学校——和平场小学。尽管只是一所乡村小学,但其硬件并不落后于一些城镇的学校,食堂、住宿楼、实验楼、大操场和各类体育器材应有尽有。据老乡介绍,“5·12”地震后,原来的学校受损严重,后来是由澳门特区全额援助,在原址上重建的。

  据李坤介绍,一旦有娃娃取得好的成绩,在街上的主要位置,社区都会悬挂横幅进行表彰。“哪家的娃娃在区上的考试拿到好名次,或者是考上了重点大学,全社区的人都要羡慕。”

  家风

  “没有留守儿童,只有留守父母”

  和平社区的居民普遍算不上富裕,但不管家庭条件多艰苦,很少会出现让娃娃辍学的情况。在走访多名居民后,记者发现,在这里教育不分男女,男孩女孩都要上学是大家的共识。

  “不比房屋比书包,不比娇惯比管教,不比钱财比学位,这就是和平的传统美德。”当地人王启志说,从他记事起,村里人总要节衣缩食送子女去读书,即使哪家揭不开锅,也不会让子女辍学。

  当地流行一句话,“穷莫丢书”。“家里穷不算啥子,家里娃儿不读书,那才要被别人笑!”今年38岁的王红梅是场镇上一家餐馆的普通服务员,一个月工资只有1000多元。“七八年前我在广东打工,一个月就要挣接近3000块钱!但是为了娃娃,我还是回来了。”王红梅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当时她和丈夫都在外打工,收入在乡上都算是高的,但是当时大女儿到了读书的年龄,自己和丈夫商量之后,还是决定辞工回了老家,照顾娃娃的学习。

  如今大女儿已经初中毕业,小女儿也读初一了,并且学习成绩都名列前茅。尽管现在工作没那么挣钱,但王红梅并不后悔。“你挣的钱再多,娃儿不争气,挣来也要败完。”王红梅的态度,实际也是不少当地居民的想法。如今,和她一样,孩子如果到了上学的年龄,不少此前父母两人都在外打工的家庭,至少会留下一人,照顾娃娃。

  和平场小学校长夏长河说,“和周边其他学校相比,父母双双外出务工的留守孩子并不多,每次家长会,绝大多数学生的父亲或母亲都会来。”居民们开玩笑说,“我们没有留守娃娃,只有留守父母”。(记者 周子铭)


编辑:小微

 2/2   首页 上一页 1 2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成都商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