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在生活点滴中培养孩子的多种智能
2015-11-13 09:10:00
 

  原标题:在生活点滴中培养孩子的多种智能

  ■张汉武

  姐姐退休前是北京化工大学教授,两个女儿都很优秀,归功于姐姐从孩子很小就十分注重利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开发孩子的智力。

  两岁左右是孩子感知和学习语言的最佳阶段,姐姐经常领着孩子到户外多听、多看,开阔视野,多学说话。讲一些带数字的故事,例如“小明家的猫生了5只小猫,有两只黑色的,一只白色的,另两只是小花猫,连同猫妈妈一家6口都住在小明的床下”,使孩子对数学发生兴趣。

  姐姐还注意利用日常活动陪同孩子随兴计数。比如上楼梯时,大声计算阶梯数量:“一级、二级、三级……”孩子上学前就很自然地对数学产生了基本的概念。

  两三岁的孩子已产生了自己动手做事的欲望,一张纸能撕成想象中的面条、饼干、头发等形状,凡搬得动的物件都可能成为玩具,把漏勺放在水里搅动说是“捉鱼儿”,拾几根小木棍插在泥土里叫“种树”……对这些大人认为是胡闹、淘气的行为,只要安全,姐姐就很少去干预,让孩子的智力潜能得到最大发挥。

  大女儿小颖(毕业于清华大学建工系,现任国家住建部建筑总工程师)喜欢玩积木,积木堆到一定高度时就会倒,姐姐引导她注意观察,积木在哪里多放或少放就能改变形状,并且保持稳定。孩子从玩积木和后来玩遥控玩具中学到了物理原理。

  饭桌上摆放餐具,也可以让两个孩子接触乘和除两种算数概念。姐姐问:“假设有7个人要在这一桌上用餐,计算摆放筷子、汤匙、碗、碟的数量。在7个位置上各放一双筷子,共需要放几双?”语音刚落,长两岁的大女儿立刻回答:“7双。”“每双筷子有两支,那7双筷子有几支呢?”小女儿抢着说:“14支。”姐姐一边连声赞扬一边把筷子摆放在位子上。接着又摆碗。“7个人需要几个碗呢?”这样,除了乘、除概念,孩子们还在头脑里萌生起一配一、组合、排列的运算概念。

  二女儿小硕(金融专业毕业后在外企工作)从小就爱动脑筋、肯钻研,也细心。记得有一次我看见四五岁的小颖正拿着一把钥匙,动作笨拙地想插进暗锁眼中打开卧室门。左比比右试试,可怎么也打不开。我想帮她一把,不料姐姐却阻拦说:“你甭管,让小硕自己琢磨琢磨,摸索摸索,一会儿准能打开。”我也在一旁鼓励她:“二舅相信小硕准有办法。”孩子听到大人鼓励的话,信心倍增,劲头更足啦!抓耳搔腮,折腾了好大一会儿,总算把门打开了。她欣喜地拍着小手,兴高采烈的心情绝非大人帮忙所能得到的。

  姐姐还尽可能给孩子提供动手动脑的锻炼机会,比如手把手教孩子擦皮鞋,她擦亮一只做示范,另一只让孩子跟着学擦干净,并且给予孩子适当的鼓励、指点。

  姐姐在日常生活实践寓教于乐,使原本枯燥的科学知识趣味化,耐心激发孩子的思维能力,为孩子日后学习各种知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者系甘肃省酒泉市二中80岁高龄退休高级教师)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