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点点滴滴 关乎养成
佩利说:“美德大多都存在于良好的习惯之中”。佩利的话告诉我们,良好的习惯孕育美德,而好习惯的养成在于日常点点滴滴的养成教育。北京市通州区玉桥中学就把“养成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首要任务,大力推进,效果斐然。
学生成长呼唤“养成”
玉桥中学地处城乡接合部,学生来源复杂,整体素质不高;学校周边环境不良影响较大;学生家庭对学生学习成绩结果关注有余而对学习成长过程关注不足;学生被动学习、应付家长现象普遍……学生现状要求学校必须首先纠正学生身上的不良习惯,规范行为、培养好习惯,持之以恒,作为学校发展的首务。此外,初中阶段是学生个性发展特别是品德发展变化的关键期,许多良好的品德是在此阶段开始得到强化和巩固。这些原因促使学校自1994年建校以来,就坚持把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放在首位,并作为学校持续、稳步发展的第一要务。
学校引导学生走向“养成”
玉桥中学20余年养成教育实践,使得学校总结出一套切实可行的养成教育方法,具体来说,就是“知”、“导”等。
“知”:即熟知、深知。学校要求学生熟知各种《规范》《守则》以及学校各项规章制度的内容,知道学校的要求和检查评比的办法,并深刻领会养成良好的习惯给个人学习与成长带来的益处。为达到熟知、深知的目的,学校采取“两结合一制定”的方式开展工作,即集体学习和自我分析相结合;细化内容与强化训练相结合,并制定班规。为了强化管理,学校从小处着手,每周一主题。如:课前准备什么时间做?如何做?如何提高质量和效率?去专业教室应该如何做?课堂三姿如何到位?课间活动做什么最佳等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对学校的各项要求铭记于心,并落实到行动中。
“导”:即引导 疏导,加强过程管理。主要方法有:检查评比、典型引路、环境熏陶、班会教育。学校还利用校园广播(每周三)、国旗下讲话、橱窗、展板等进行宣传报道;请养成教育做得好的班主任交流经验、传授方法;组织班主任到典型班级去参观学习;每学年召开隆重的学生、教师总结表彰会,使师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此外,学校创设有利于养成教育的校园文化环境。就班级文化环境来说,学校积极开展“温馨教室”的创建活动,布置温馨教室,突出家的氛围;就校园人文环境来讲,学校重点强化精神文化,提升师生的精神品质。
“养成”内化为学生自觉
随着学校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玉桥中学养成教育观念、目标、任务、内容和措施在不断地完善和更新,正在努力实现四个“转变”:即变培养合格的毕业生为培养身心健康的人,变学生被动接受为学生主动参与,变政教处、班主任单打独斗为多部门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变工作任务式为科研课题引领、学科化发展。目前,学校正参与《北京市‘实施发展性评价,促中小学教育质量提高’项目》的课题研究。而且,作为课题实验校,玉桥中学参与了区教育部门中教科“中小衔接”项目的研究,确定了“以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突破口,促中小衔接”的校级课题。此外,学校还参与了区教师研修中心德育部主持的生涯教育课题研究,圆满完成了初中生涯教材中“自我认知”部分教材的设计工作,并开发出德育校本教材《养成教育读本》,该教材在2013—2014学年度北京市基础教育课程建设成果评比中获三等奖。
玉桥中学的养成教育取得了显著效果,学校基本实现“三告别、五带给、七无”的发展目标。“三告别”是: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自私告别;“五带给”是:把礼貌带给师长、把孝敬带给长辈、把关心带给班级、把谦让带给同学、把诚信带给社会;“七无”是:校园无纸屑、墙壁无污迹、桌椅无刻画、出言无脏话、校园无吵闹、教室无嘈杂、课堂无违纪。
养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离不开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配合,而学生培养,点点滴滴,关乎养成。养成教育是学生素质提高的生命线,玉桥中学深谙此理,正破浪前行。(李 强 蔡小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