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学科融合助力设计艺术教育
■李宏
设计艺术教育在发达国家发展较早,而在我国的发展则始于20世纪末,其缘于1998年国务院对学科目录调整后颁布实施的学科专业目录,将设计艺术学作为二级学科列入文学一级学科下设的艺术学一级学科门类之中。经过十余年的发展,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实施的学科专业目录将艺术学单独列为第十三个一级学科,设计学则成为艺术学一级学科独立的一级学科门类,自此确立了设计艺术学科的学科地位与社会价值。在这种学科建制的大背景下,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对设计人才的迫切需求,设计艺术教育在不到20年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规模还是速度以及教育水平都取得了长足进展,不仅艺术类院校承袭历史上相关学科开办设计艺术学专业,综合性大学也纷纷创办设计艺术学专业,使得我国当前的设计艺术教育呈现出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发展。
然而,我们仔细探究当前设计艺术教育彰显的价值观就不难发现,我国时下的设计艺术教育更多地关注科技与艺术的交融;更注重对设计艺术的个性品质及个人风格教育;更强调设计艺术作品的经济利益与经济效益;更强化设计艺术的外在表现形式及所谓的艺术效果的渲染功能。换言之,当前我国的设计艺术教育更强调科技理性对设计艺术的推动以及设计艺术个性的张扬,旨在使得设计艺术尽可能适应市场之需。设计艺术的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消费程度、设计利润以及视觉冲击力等已然成为设计艺术教育追求的目标。这些功利性价值的彰显,背离了设计艺术的初衷,导致了设计艺术的异化。众所周知,艺术教育属于人文教育,设计艺术也概莫能外,其服务对象是人,必然要表达人的需求,反映人的精神世界。为此,设计艺术教育亟待转变价值取向。笔者认为,今后的设计艺术教育应该凸显三大价值——美学价值、伦理价值、社会价值。首先,设计艺术教育要使设计更趋于人性化、体现人的精神需求,特别是需要对设计专业学生进行体现适合人的审美需要的美学品质教育。黑格尔曾指出,所谓美学就是关于艺术的哲学。美学品质培养不仅要对设计专业学生进行设计艺术形式美教育,更要注重包括材料美、语言美、色彩美、内容美、思想美等诸方面的知识技能教育。其次,设计艺术教育还要培养设计专业学生的设计道德、设计责任、设计品格,旨在消除现存的设计伦理道德、设计责任缺失之弊端,使得设计艺术朝着健康和人性化方向发展。再其次,设计艺术教育更要注重设计专业学生的人文价值观育成,旨在凸显设计艺术的社会价值。在当代社会转型的大背景下,对设计艺术的人文价值、社会价值进行深入反思,借鉴孔子的“中和”艺术教育思想,努力实现设计艺术对人性的关怀、对社会和谐的关注、体现人的情趣、符合人的精神需求、塑造设计环境道德,化解当代设计艺术之流弊即对人的忽略与忽视,进而加快生态文明建设。
为了转变设计艺术教育价值,应采取有效的路径对设计艺术教育进行创新管理。一方面,改革课程体系,在大学设计系设置设计美学、设计伦理学等学科知识杂糅的人文选修课程。一个通行的国际惯例就是,一门学问能否在大学里设置课程,则标志着该门学问的学术地位、生命力及未来发展走势。在高校以人文选修课的方式开设设计美学、设计伦理学等学科交叉性课程,将会拓宽设计艺术学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视野,使其从这些交叉性课程中获益。对于大学生的设计艺术创新精神的养成、设计美学品质的育成、设计伦理道德责任的塑造将会起到直接的、积极的影响;另一方面,加强和促进设计艺术与美学及伦理学教师群体的互动与交融。教师是教育之关键。设计艺术教师不仅要与哲学教师群体中的科学技术哲学教师进行交流与互动,更要同美学及伦理学教师进行互动与交流,形成一支交叉性学科教师队伍,这是实现设计艺术教育价值观念转变的关键所在。为此,就需要高校的管理工作者特别是人事行政和教务行政管理工作者的介入和有效行动,创建哲学与设计艺术教师的互动场所及路径,使得他们有机会走在一起,真正实现两类教育工作者的互动与交流,做到互通有无、彼此借鉴、相互促动,为培养出具有崭新价值观的设计艺术专业学生提供可能;再一方面,促进设计艺术与美学及伦理学学术共同体的交融。高校管理工作者特别是负责学术事务的管理工作者经常组织跨界学术沙龙,不间断地了解国际国内相关学术动态,努力走在学术前沿。特别要了解设计艺术与美学及伦理学学术领域交叉产生的学术新问题、新视域,便于设计艺术与美学及伦理学因交叉而产生的新的学术成果的生成,其学术研讨成果将会对设计艺术教育的课堂教学提供新鲜血液。若能够成立设计艺术理论及美学与伦理学理论研究人员共同构成的学术组织即研究会,并且能够形成制度性例会,将会真正促进彼此的交融,推进设计艺术教育价值观的更新与转变,也会丰富与发展美学及伦理学研究。此外,要创办设计艺术与美学及伦理学相互渗透与交融的学术刊物。学术的生命力及成熟性不仅取决于管理工作者、实践工作者及理论工作者的努力,还体现为是否有专门性的学术期刊作为推动学术发展与相关成果发表的平台。
(作者系东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