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带孩子看看戏剧吧
■本报记者 张贵勇
几天前,带儿子哲哲到国家话剧院看了舞台剧《战马》。该剧被誉为英国文化新象征的国宝级作品,是一部集艺术性、技术性、观赏性完美融合的舞台巨制。有报道称,自2007年10月在英国首演以来,已在全球演出超过4000场,吸引600多万名观众,累计在全球斩获24项重要戏剧大奖。此次该剧被引入中国,让众多观众翘首期待。
哲哲以前很少接触戏剧,带他观看《战马》原本是让他体验什么是舞台剧。没想到在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他极其专注地看着舞台,完全沉浸在剧情之中。等到演员谢幕时,他也站起来报以热烈的掌声,还央求我:“爸爸,这个《战马》实在太好看了,让人震撼啊!这样的节目你应该多带我来看看。”“好啊,以后我们多看戏剧。”其实,答应哲哲的那一瞬间,我突然意识到给孩子的戏剧太少了,戏剧教育启蒙得有点晚。
有专家说,戏剧因为契合了孩子游戏的天性,接近儿童认知、体验世界的方式,所以对孩子有着天然的吸引力。看戏剧的时候,儿童不是简单地看演员表演,而是发动各种感官,进入舞台所营造的神奇情境之中,产生一种代入感,即作为“戏中人”跟着主人公们一起或悲或喜。更为重要的是,戏剧更强调冲突,孩子深入剧情中,会不知不觉去面对、思考、解决冲突,进而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练就一种思辨能力。
但遗憾的是,适合儿童的戏剧或儿童剧现在却离儿童日渐遥远。即使如我一样生活在北上广的家庭,也不见得有很多父母有着常带孩子看戏剧的习惯。也许工作繁忙、票价较高都是原因之一,但相比起看过戏剧之后的收获,戏剧在孩子生命中留下的印记,相信都可以忽略不计。而且,戏剧也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剧中隐含着很多知识,可谓一本生动的教材。例如,看过舞台剧《战马》,孩子们会知道,原来马是一种重要的战争资源。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有一千多万名士兵死于战场,马也死了一千万匹。它们的死因与人一样,被炮弹、机关枪、步枪击中,或因为身衰力竭,或死在铁丝网、泥沼和沙滩上。
英国戏剧教育学家乔纳森·尼兰德兹曾在14个国家做过一个简单的调研,结果显示,是否有戏剧学习的经历,孩子之间的表现有很大差异。前者相对后者会更自信,沟通能力更强,而且自己感觉充满创造力,在解决问题方面能力更强,抗压能力更好,对外国人和更具包容性,更容易改变一些看法,特别是对不同事情能从不同角度去理解。
其实,舞台剧《战马》在哲哲心中就留下很多东西。跟他交流观感时,他的感觉是“很震撼”,他惊讶于一匹木偶马竟然能那么栩栩如生,感慨于每个演员的表演都那么到位,团队配合如此严丝合缝,也思索着人与马之间的友情、战争的残酷,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个性,以及面对逆境时一个人该作何选择。我不知道这部戏剧最终在哲哲的心中生成什么,但我知道一个经典戏剧能在他的心中埋下一颗种子,也许影响着他的未来选择。
从现实来看,我国的许多高校开展戏剧教育比较普遍,可谓有声有色。但在我国的中小学,尽管一些学校意识到戏剧对于孩子身心成长的重要性,但要么出于缺乏理想的师资,要么由于课时原因,戏剧教育开展得并不理想,没有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抑或停留在低水平的走形式层次。对此,在家庭层面,我们需要多向西方看齐,为孩子补上戏剧教育这一课。例如,多带孩子看看戏剧,尤其是那些与孩子生活和心灵贴近的儿童剧。那些反复上演的经典剧目能激起孩子的热情,看得多了,孩子的鉴赏力就提高了。一些戏剧在演出前或演出后,会安排主创人员与观众进行交流,这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家长们最好不要错过。
在家庭范围内,父母也可以和孩子一起演一演戏剧。一些经典的图画书故事其实非常适合分角色扮演,如《武士与龙》《你看起来好像很好吃》等。记得儿童文学作家汤素兰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里就经常演故事,如《小红帽》《狼和小羊》等就被一家三口演绎得活灵活现。演得多了,孩子自然能体会到戏剧之妙,在脑海里沉淀下戏剧的结构与发展,爱上戏剧,进而成为一个小行家。其实,这也是美国年度教师雷夫·艾斯奎斯的教育秘密,他的学生每学期都排演莎翁的经典名著,而且表演得有模有样,甚至得到著名莎翁话剧演员约翰·赫特的指点。这些小小的莎士比亚们因为爱上戏剧而爱上了学校。
真希望越来越多的家庭能带孩子体验戏剧之美,让孩子因戏剧而更懂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