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芙蓉花开映心田
■吴敬芬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一所乡镇小学。每次写作文,都有不少学生为无话可写、不会表达而发愁。甚至有的孩子上四年级了,写出的作文却像兔子的尾巴一样短得可怜。这不,每周一节的作文课到了,这次的主题是写校园里的一种树。我话音未落,好多同学已愁眉不展。
如何才能让孩子们文思泉涌,爱上写作文?仅靠单调的讲解传授写作技巧,只能“治标不治本”。这一次,我打算换一招试试看——把孩子们带到教室外,由观察入手,现场构思这篇作文。
听到这一消息,孩子们顿时来了兴趣,争先恐后地走出教室。大家在教学楼三层的栏杆前,俯瞰整个校园,美丽的景色尽收眼底。当时正值初夏时节,树木郁郁葱葱,青翠欲滴,而操场旁边的一棵芙蓉树一枝独放。“同学们,看看整个校园,你们有什么感觉?”我问道。“很美丽!”大家异口同声地说。我因势利导:“你们说说校园里的哪棵树最美?美在哪里?”
“那棵芙蓉树最美”“那棵芙蓉树有碧绿的叶子,红红的花”“树干很直,姿态很美”……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个不停。我接着再请大家说芙蓉树的特点,孩子们有点面露难色。于是,我随手在纸上简单画了笔直的树干,大大的树冠。这时,有个女孩子突然叫起来:“像一把伞!”我轻轻摸摸她的头,笑着说:“这个比喻好形象呀!再看看这棵树还有颜色呢!”我边说边指着远处的芙蓉树。旁边的孩子抢着说:“远远望去,芙蓉树像一把大大的花雨伞。”
趁热打铁,我带着他们下楼走近芙蓉树,近距离观察。
芙蓉树的叶子首先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有的同学认为“像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有的觉得“叶子纤细,形状像羽毛”,还有的认为“像含羞草”,大家在分享感受中,对芙蓉树叶的特点有了不一样的认知。
观察完树叶,我再带领同学们一起欣赏芙蓉花。同学们仰着天真的小脸,一边盯着芙蓉花,一边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花很美,好像绒球”“像粉红色的小伞”“像粉红色的绒扇”“像节日燃放的礼花”“像粉红色的轻纱”……
我顺势要求大家把刚才说的话语连成一个句子。“芙蓉花开了,红艳艳的,像小伞,像绒扇,像轻纱,像节日燃放的礼花。”一位同学的回答用上了排比句。这样的答案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突然,一个声音说:“青翠碧绿的树冠间,芙蓉花争先恐后地竞相开放了。红艳艳的花儿缀满枝头,连成一片,远远望去,像天边的彩云,像粉红的轻纱,像燃烧的火焰;近看,一朵朵花儿像一把把小伞,像一只只绒扇,像节日燃放的朵朵礼花。”这位同学竟然连用了两个排比句,她不但观察仔细,想象丰富,而且能从远、近两个不同角度生动形象地展现芙蓉花的美丽。
临近下课,我带着同学们回到教室,打开电脑输入“芙蓉树”3个字,网页上很快出现一段内容:“树皮及花可供药用,有安神解郁、活血止痛、开胃利气之功效,提取的浸膏外用治骨折、痛疽、肿痛等症……”孩子们兴致勃勃地看完介绍后惊呼:“原来芙蓉树不但外形美,还有那么多益处啊!”
就这样,45分钟的写作课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大伙儿沉浸在芙蓉树花香中久久不愿下课。从愁眉不展,到踊跃表达,这次新鲜的尝试,让我获得了一次成功的教学体验。人们在提及不吐不快的话时,常说这是“有感而发”。作为老师,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感触,激发他们的表达欲望。而能引发学生产生共鸣的,是来自生活的真实体验。作文教学,不能仅仅关注作文本身,更要引导孩子关注生活,观察细节,积累体验,让每一次写作的经历,都变成一次对往事的深情回眸和一次与心灵的精彩相约。(作者单位: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榴园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