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9日下午,清华附中上地学校“老舍戏剧社”第一部大戏——北京曲剧《四世同堂》正式在清华大学礼堂公演。
《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讴歌弘扬中国人民伟大爱国精神的不朽之作,是一部表现抗战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战的长篇小说。本剧根据原著改编,以北平小羊圈胡同为背景,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胡同内的祁家为主,钱家、冠家以及其他居民为辅,刻画了当时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反抗与顺从的选择,国家与个人的选择种种艰难的选择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戏剧感化人生 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社团学生们经过一年的学习和培养,他们已经和自己扮演的角色几乎融为一体了,他们演得专注和投入,举手投足之间,饱满而有神韵,通过让孩子们在熏陶中学习,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们的家国情怀。主张一切事情“忍”为先的祁老人扮演者邬听和温嘉豪,他们演出了老人受人尊敬的光辉之处,也演出了老人负重、偷生到反抗的心理变化。瑞宣,四世同堂的顶梁柱,一个想革命而不能革命的人,敢于承担大事,时时忧国忧民,王子豪就是他。
角色刻画惟妙惟肖 信心力量激励同学少年
四个韵梅——陈子轩、孙晓辰、王竞枫、叶雨唅——各个不同,又个个相同,学生们把懂爱憎的传统家庭妇女韵梅渲染得如诗如画。大赤包对冠晓荷、祁瑞丰对胖菊子等等,演得是棋逢对手,酣畅淋漓,一句话、一个眼神,皆是惟妙惟肖,深深印在了观众的心灵世界里。善良的李四爷,狡猾却又正直的白巡长,“让人痛恨”的日本兵……社团学生们都诠释表达得形象生动。活泼可爱的小妞子,死在获知抗战胜利当日,是全剧最痛彻心扉的一幕……更有一身正气的祁瑞全,是活力的象征,希望之所在,他勇敢,机智,果断并日益成熟,使观众一直感到激动和欣慰,虽然他几乎只出现在故事的一前一后,但他抗战的身影却始终伴随着我们,给大家信心和力量。现在,这些力量也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这些力量也激励着孩子们的日常学习和生活。
清上老舍戏剧社团是在北京文联魏庆辉老师帮助下、由北京曲剧团孙东兴团长和学校执行校长辛颖老师共同支持成立。社团成立后,立志排演的第一部老舍先生的作品就是《四世同堂》,北京曲剧《四世同堂》简洁、明快,接近老舍先生原著的批判意识和大爱精神。席凯导演带领同学们观看现场演出、反复观看录像、熟读原著、听导演讲戏、和专业演员座谈并反复排练,渐渐走入角色内心世界。
在文学中接受教育 好过枯燥的说教
一年来,北京曲剧团给学校《四世同堂》排练工作大量无私帮助和支持,曲剧团孙东兴团长亲自关心工作,戏剧社团指导席凯导演风雨无阻,牺牲自己休息的时间,手把手教孩子们表演。这些奉献精神都是源于对艺术纯粹的热爱和对艺术传承的深厚责任心。
19日,在开明慈善基金会和学大教育集团个性化教育专项基金的资助下,《四世同堂》成功公演。 教育部基教司、北京市教委、北京教育学院、海淀区教委、海淀区教工委、海淀区教师进修学校等相关领导还有清华附中及清华附中上地学校王殿军校长、清华附中上地学校全体师生以及部分家长们观看了演出。
清华附中上地学校执行校长辛颖对孩子们的表现特别满意,她认为孩子们对角色的诠释特别完美,“一年来,很多人质疑我们,觉得我们排不出来这么难的一部戏,我们为这部戏做了将近一年的准备,付出了很多,看完孩子们今天的演出,之前所有的付出我觉得都是值得的!”辛颖说,一年来,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教育观念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因为通过演戏的方法,让学生去理解文学,在文学当中接受教育,弘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比那种枯燥的说教要好得多。“现在这些孩子和周围的同学聊天时,总是不自觉地引用戏里的台词,演戏正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进入他们的内心。”她还认为,孩子们在演戏过程中,能够受到各种各样的教育,比如团队的合作,对文学的理解,包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