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10年支教为“艾滋病村”播种希望
2015-09-19 09:11:00
 

  原标题:10年支教为“艾滋病村”播种希望

  ■本报记者 郭炳德 通讯员 魏豪

  河南省尉氏县大营乡枣朱村,是一个曾令人谈之色变的“艾滋病村”。10年来,村里的枣朱小学从在校生仅10多名发展到今天的300多名;从面临倒闭到教学成绩全乡第一,这一切得益于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爱心支教。

  “同学们,一元钱就能帮助一个贫困的孩子,一元的积累,就是他们的一支笔、一个梦、一个未来。”“同学们,不要挤,排好队捐款,谢谢你们!”……这是近日发生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幕。2000多名学生聚集在学校南广场,参与为尉氏县枣朱小学献爱心“一元钱”募捐活动。

  该校2007届毕业生胡晓东曾参加由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河南大学、开封大学及开封教育学院等4所高校组织的“爱心联盟”。他说,联盟成立之初就首次组织了“一元钱献爱心”募捐活动。“整个广场都挤满了献爱心的同学,不到20分钟募捐箱就满了,只能临时把课桌围起来当募捐箱。虽然我们一再强调只需捐出一元钱,但有的同学在一元钱里包着10元、20元,还有50元的。我们非常感动。”胡晓东说。

  “一元钱”募捐活动的发起者叫杨峥,是河南开封“爱心之家”的创始人。他和“爱心联盟”的大学生志愿者们一同见证了尉氏县枣朱小学的变化。2004年的一次“手拉手”活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3名志愿者第一次接触了杨峥。从此,他们一同踏上了这条10年爱心接力的支教之路。

  王升是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学生,他告诉记者,自己是从上一届学哥学姐手中接过爱心支教的接力棒的,从开始到现在,这支接力棒已经“生生不息”地传递了10年,从没间断。王升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个爱心接力棒永远传递下去”。

  王升告诉记者,2004年的枣朱小学只有18名学生、2名教师,教学设备、体育设施、操场一概没有。一间教室是通用的,2名教师是“全能”的。体育课就是带着学生做游戏;音乐课是打开录音机,师生共唱“同一首歌”;美术课则是找来美术作品,师生一起欣赏、临摹……

  “贫困乡村孩子们的苦,也是我们当年吃过的苦!”同样来自农村的志愿者们决定到枣朱小学支教,决心凭着自己的微薄之力帮扶这些孩子。

  该校2009届学生艾笑艳、薛彩华、张天明,主要教一至三年级孩子的音乐课。艾笑艳说,自己永远不会忘记第一次走上讲台时的紧张心情,还有那群可爱的学生。

  “我每周四都雷打不动来枣朱小学教体育。”志愿者贾永刚告诉记者,“我是去年接的‘班’。刚开始去学校时心里没底,但与孩子们见面后,我被他们那种求知欲深深打动了,我决定留下来认真教他们。一个月后,孩子们渐渐地喜欢上我了,每次见到我都会高兴地问好,看到他们快乐的样子,我也感到很开心!”

  “要不是大学生们从开封来这里支教,我们学校早就没了!”一直在枣朱小学任教的张老师说。

  “10多年前,学校教师就我和张老师两人。”枣朱小学老校长郝国臣感慨不已地说,“乡里派了10名教师,但是因为这里穷,没有啥福利,工资好几个月都发不下来,于是有门路的就陆陆续续调走了。2004年以后,学校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增加到300多名,多亏了支教的大学生们。”

  郝国臣告诉记者:“刚开始我们不信任他们,认为就是走走形式而已。但经过接触,我感觉这些大学生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开始他们几个人,每周一节课,后来10多个人,每周30节课。孩子们很喜欢他们,特别是体音美课。学校的教学器材、体育和美术器材都是大学生们通过募捐买来的。这些大学生啊,很辛苦,也很敬业,但我很亏欠他们,都没有请他们吃过一顿饭!”

  “现在,学校是全乡一流的学校,有300多名学生,各种教学设施很齐全,尤其是体音美,成绩也排在全县小学前列。”郝国臣自豪地说。

  “做好事和献爱心是很有意义的事,尤其是面对特殊群体,他们需要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就要伸出手,给他们力所能及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院长刘国际说。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