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学校姓苏,苏州的苏”
■王阳
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合唱比赛金奖,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全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专业组一等奖,6位画家作品入围全国美术作品展……作为一所地方性高校,苏州科技学院短短一年内就取得如此丰硕的文化成果,奥秘何在?
“打造‘有特色、有活力、有品位’的大学,文化是核心支撑。”苏州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陈志刚说,学校扎根吴地,有责任不断创新方式,拓展苏州地方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渠道和辐射区域。学院在推进现代文化教育的同时,坚守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开发,形成了独特的发展思路。
近日,苏州科技学院的一间工作室里,36名艺术学院师生正在制作新桃花坞年画。在桃花坞木刻传承人顾志军等6位专家的指导下,这些以“新风新尚”为题材的年画作品,将有望于2016年春节前,在全国范围推广。
桃花坞年画是江南地区的民间木版年画,因曾集中在苏州城内桃花坞一带生产而得名,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民间文化正在逐渐消失,桃花坞年画的传承人日渐稀少。
“苏州科技学院姓‘苏’,这要求我们必须立足苏州,为苏州建设文化名城、文化强市,承担自己的责任。特别要将苏州本地的艺术瑰宝,有机地融入教学过程,在人才培养中传承优秀文化。”苏州科技学院院长江涌表示,要让音乐、美术等特色专业发挥作用,推动地方历史文化的传承。
为此,学校单独成立了3个地域特色鲜明的杰出工艺美术和绘画大师工作室——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桃花坞木刻传承人顾志军工作室、粉画大师杭鸣时教授工作室、苏州刺绣传承人姚惠芬工作室。同时,还成立了非遗文化研究所和传统手工艺研究所,通过“本科工作室”制度,让学生以项目代替学习,并给予一定补贴。
如今,苏州评弹、江南丝竹、昆曲、虞山派古琴等地方音乐,也陆续走进苏州科技学院课堂。学校音乐学院教授苏春敏说:“学院逐步增设了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课程,让学生汲取原生态地方音乐的精髓,更好地保护和继承苏南地方音乐艺术遗产。”
学校人文学院教授戈春源,是《中国运河史》的主要编纂者。他通过把运河水利航行与沿河经济文化、风俗人情的研究结合,为我国运河申遗提供了重要的历史依据。“史料记录,中国第一条人工运河就是苏州的护城河。这个发现比之前早了20多年,有确凿证据。”戈春源说,“运河不仅需要保护,也需要开发利用。”他多次向苏州市政府提议,开发运河旅游,“把沿运河主要景点,包括长桥、盘门三景,跟无锡的景点连起来。这个建议,政府采纳了,现在运河旅游做得很好”。
“苏州科技学院始终突出文化多样性。依托苏州,利用专业优势,吸收、传承地方历史文化的精髓,引入优秀的外部文化,做好地方文化的使者。”陈志刚说,利用自身的特长,积极助推地方文化创新升级的路还很长,苏州科技学院也将不遗余力打造一个文化传承发展的新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