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从“知识劳动者”到“专业创造者”
今天“统一”的政策信号告诉我们,中小学教师不再是“知识劳动者”,而应成为真正受社会尊重的“专业创造者”。
■沈祖芸
近日,经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推开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将分设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统一为初中高级。
从表面上看,这是一次纠偏,改变中小学教师“低人一等”的现状,但仔细回味其中的意蕴,却可以预见这一举措正在释放出一个更为强大的信号:中小学教师的角色正在从以往的“知识劳动者”走向“专业创造者”,如何给“专业创造”赋值,正成为一道必须解答的时代命题。
将分设的中小学教师职称系列统一为初中高级,而且中小学教师也可以评正高级职称,这的确是让中小学教师欣慰的利好,它体现了教师越来越受到尊重,而不是因其所在的学段差别而有所不同。但更深层次去思考这一政策,就会发现这将撬动一场深刻的观念变革。
长期以来,中小学教师职称为什么会分设?笔者以为,原因也许在于,虽然中小学教师是知识分子,但他们仅仅是一名“知识劳动者”,更有甚者认为他们只不过是“知识搬运工”。正因为他们“搬运”的知识比较浅、比较少,所以他们评定的等级才因其学段不同而有差别。
同时,社会上普遍认为,“知识劳动者”自己不创造能够体现价值的产品,他们只是用自己的经验去输送知识,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经验丰富的、技术手段高明的教师,其学生能更多更牢固地掌握知识,学生“输出”的成绩就好;经验缺少的、能力有限的教师,其学生就“输出”了不尽如人意的差表现和差成绩。在一个“教师输入知识-学生输出成绩”的批量生产时代,当然是输入的知识含金量越高,输出的学生成绩表现越接近于社会所需的精英人才标准,其地位自然就高。因此,中小学教师长期沦为理论上重要、现实中被轻视的一族了。
然而,今天“统一”的政策信号却告诉我们,中小学教师不再是“知识劳动者”,而应成为真正受社会尊重的“专业创造者”。中小学教师每天在做的不是“知识耕种”,而是“人的培育”;他们不再是一个个冷冰冰分数的生产者,而是一个个活生生“人”的创造者。当老师们与每一个完全不同的孩子相遇相处,他们的工作不再是把孩子们放到流水线上进行标准化、统一化的加工制造,而是完全顺应“每一个”的天性,把他们培养成完全不同但同样有个性的健康的人。
当我们认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们才会把教师尊为“专业创造者”。教育是一个“让你成为你”的过程,这不仅需要学科知识、个人经验,更重要的是融合了知识、经验,借助于工具、技术,渗透着情感、意义,从而针对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这就是立足于育人的“专业创造”。
从这个角度看,每一个学段的“专业创造”都具有同样的价值:小学的需求识别、兴趣引导、天性呵护,初中的潜能激发、优势识别、自我唤醒,高中的志趣领航、自我发现、责任担当等都需要教师超越学科知识本身的“专业创造”。
如何为“专业创造者”确立相应的价值?处于转型期的中国一时还很难真正做到。那么,当金钱、物质尚无法与每一位教师的专业创造付出相等值时,从适当地改变地位、获得一定的尊重感入手,的确是一个明智之举。长期被定义为“无私奉献、蜡炬成灰”的中国教师,在这个纷繁复杂、“内外交困”的社会中,有一点点“走心”的被尊重体验,有时候已经很满足了。
但,再往前走,无论教育内部还是社会外部,都需要教师站在一个“专业创造者”的高度去转变观念,赢得真正意义上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