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16岁武汉少年国际化学奥赛折桂
比身边同龄人略高的个头儿,一身休闲装,一脸孩子气。见到欧阳一夫的时候,他正在武汉华师一附中化学实验楼103教室里,一会儿摸摸实验器材,一会儿看看竞赛组的学弟学妹们做题。
一年前的他,也是如此紧张地准备全国化学竞赛初赛。
而如今,离17岁还有3个月的欧阳一夫已在同龄人中脱颖而出,在化学奥赛这个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到了“世界第一”。
欧阳一夫名字中的“一夫”取自李白的《蜀道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人如其名,在刚结束不久的第47届国际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中,欧阳一夫以理论第一、总成绩第一的佳绩夺得金牌。
早在去年11月底,欧阳一夫就通过了全国化学竞赛的选拔进入了国家集训队,由此获得了保送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的资格。保送后,本可以休息放松的欧阳一夫继续留在学校,准备国家集训队今年3月的国际化学奥赛选拔。
欧阳一夫坦言,除了自身对化学的兴趣,他还怀着对学校的责任与感激,“毕竟我能在化学方面取得这样的成绩,学校给了我很大的支持。”
抱着这样的信念,欧阳一夫通过层层选拔,与来自河北、湖南、吉林的其他3名同学代表中国赴阿塞拜疆参赛,同来自世界75个国家的近300名中学生竞赛,最终折桂,载誉而归。
最初,欧阳一夫对化学的兴趣源于妈妈。妈妈大学时修读药学专业,大学时期的书也都留存在家中。小时候,欧阳一夫有时间就翻开看看,“当时就觉得化学特别有趣”。
后来,他还在家里的书房专门开辟了一个小角落,一有空就在小角落里做化学实验。进入高中不久,欧阳一夫就参加了化学竞赛小组。
“我们家家庭氛围很宽松,让我自由发展,没有给我太多压力。”虽然受妈妈影响,但欧阳一夫选择化学奥赛完全是出于自己的兴趣。
“他需要什么,就给他什么,让他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欧阳一夫的妈妈如是解释自己的教育理念。
以兴趣为师,欧阳一夫在化学的学习道路上颇为顺利,几乎没有经历过什么“特别大的困难和低谷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不辛苦”。
对于现在取得的成绩,欧阳一夫坦言,“都有慢慢从下面爬上来的过程,其中辛苦只有自己知道”。
化学奥赛分为实验测试、理论考试两部分,两场考试均持续5个小时。实验并不是常人眼中的“静静地观察”那样简单。取试剂、准备实验装置、创造实验环境……每个步骤都不能马虎。一次实验5个小时,他在两年多的时间里,至少做了270个实验,超过1350个小时。而那些一开始没成功的实验,他甚至会花上八九个小时反复做,直到成功。
“化学学习不但需要记忆力好,还要有推理能力和查找资料的能力。学习过程中,经常需要上网检索,关键词的提炼、网络平台的选择对于最终问题的解决都非常关键。”无疑,欧阳一夫在化学学习上是有天赋的,对于化学数据的“过目不忘”,对化学实验过程的把握、结果的推理都有自己独特的判断力。
源于对手的压力,也成为不断向上的动力。“我特别感激和自己一起备战奥赛的同学,我们相互竞争,相互激励。”当时准备化学竞赛一共8个人,他们经常一起“头脑风暴”、查找资料、讨论问题。这种学习方式,让欧阳一夫快速成长。
教练马志俊和欧阳一夫的关系十分密切,亦师亦友。兴趣之外,教练认为“能不能静下心来钻研”是极其重要的,而欧阳一夫无论是理论学习还是做实验都十分专注和投入,“肯钻研”这一点令教练最为欣赏。
欧阳一夫会在学习前把其他杂事都处理好,然后就是专注地静下心学习,“不觉得还会有其他什么事”。就这样,欧阳一夫的高一、高二都按着高三的作息,没有寒暑假地准备竞赛,同时兼顾好其他课程的学习。
除了在化学学科中表现突出,欧阳一夫在其他科目的学习中同样优秀,两次夺得全国高中数学联赛全国一等奖,并获得过信息学联赛全国决赛银牌,期中期末考试成绩一直在年级前十名。
爱看书,知识面很广的欧阳一夫还是同学们的“搜索引擎”,班里同学有问题都不“百度”,而是直接“欧夫一下”。
然而,这个学习无烦恼,令父母省心的“学霸”也称自己成长过程中有“别人家的孩子”。说到这有些腼腆的欧阳一夫不好意思地笑了,“就是很听话的孩子,我小时候非常不听话,总是在家里搞破坏,喜欢拆东西”。
他还曾被请过家长。
那是高二寒假的时候,竞赛准备进入“疲惫期”,组里的同学每天在实验室“一起玩”。有一次,教练看到他们“各种讲话,心不在焉”,对他们浪费宝贵的假期时间很痛心,于是录了视频并请来家长观看,家长当时对自己孩子的表现也有些担忧。
好在懂事的欧阳一夫和同学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后,马上恢复了状态。
即将进入大学的欧阳一夫心态“很放松”,面对高手如云的北大,他表示自己“早有心理准备”,而且还是会依自己的兴趣,选择感兴趣的化学方向继续学习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