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硝烟弥漫中的北平
■晓蕾
独一无二的知识分子团
北平沦陷后,北平地下党组织党员和爱国青年有计划地撤离北平城。一部分转移到北平郊区发动群众,抗日救国,大部分直接撤退到太原,分别奔赴华北各地参加抗战。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年9月到1938年3月,北平地下党组织介绍了7000多名知识青年到各地参加抗日游击战争。
纪实文学《北平硝烟》中就记录了这样一支独一无二的队伍——冀热察挺进军第10团,它是我军在战争年代唯一的知识分子团,全团有72名大学生。10团在平西诞生,而后挺进平北,开辟了丰滦密根据地。团长白乙化,外号“小白龙”,文武全才,他读过东北讲武堂,双手能使驳壳枪,又是大学高材生,熟悉俄罗斯文学和鲁迅的小说、杂文,喜欢朗诵高尔基的《海燕》。他领着10团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与日伪军进行了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牺牲在密云。
北大红楼的屈辱历史
《隐忍与抗争——抗战中的北平文化界》中记述了北大红楼的一段屈辱历史。这座著名的建筑位于北京东四沙滩,这里英才荟萃,是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但在北平沦陷期间,这里竟然沦为日本宪兵本部及其分队所在地。日本宪兵队司令部、北京宪兵本部、北京宪兵分队同时驻扎红楼办公。宪兵分队下设分队长室、将校室、庶务室、特高室、警务室、司法室、受付室(夜间)等机构,成为关押抗日爱国志士的监狱,司徒雷登、孙道临、张东荪、邓之诚、蓝公武、李苦禅等都曾关押于此。
1943年北大红楼被交还给当时的伪北大,但是红楼北面隔着民主广场、图书馆后面的北楼里,还驻有少量的日军。当时进入红楼上课的学生回忆:“日本宪兵队是从学校撤走了,但熄了火的烧人炉还耸立在红楼后边广场东墙下的衰草间,墙壁上黑糊糊的烟熏火燎;红楼地下室白墙上还飞溅着被关押拷打中国人时的斑斑血迹。”这是北大红楼在近百年风雨中经历的最大摧残。红楼地下室的日本宪兵队监狱是日本侵略我国土,迫害我同胞的铁证,也是我爱国志士不畏牺牲的见证。
胡适为怀柔烈士撰写碑文
《北平抗战中的100个瞬间》一书中的每个瞬间都给读者很强的历史震撼感。《傅作义为怀柔血战烈士立碑 胡适撰写碑文》一文,讲的是1933年长城抗战最后一役怀柔血战后,傅作义将军下令为怀柔战役中牺牲的抗日烈士立碑,并请胡适先生撰写碑文,钱玄同先生书丹。碑文用白话文写成,这是胡适先生一生中仅有的两篇白话文墓碑碑文中的一篇,另一篇则是胡适先生本人的墓志铭。
碑文的结尾写道:
这里长眠的是三百六十七个中国好男子!
他们把他们的生命献给了他们的祖国,
我们和我们的子孙来这里凭吊敬礼的,
要想想我们应该用什么报答他们的血!
让人读后热血沸腾。
(文章摘编自“北平抗战实录丛书”,该丛书包括《北平硝烟》《家风的传承》《永远的丰碑》《文物背后的抗战故事》《沦陷时期的北平社会》《国际视野下的北平抗战》等,由北京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北京燕山出版社、北京时代华文书局联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