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联大时期,艰苦的办学条件让师生们磨练了坚强的意志力。即使校舍简陋,设备不足,环境恶劣,但是西南联大出现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汪曾祺认为西南联大是“空前绝后”的大学, 杨振宁曾说西南联大是绝对一流的大学。
西南联大的师生中有一大批是清华大学的,作为一名清华大学的学生,这次重走西南联大的道路感触是有不一样的。只要一想到我的老校友们正是在七十多年前走过这段路程,自然就会有一种骄傲,更有一种传承的责任。联大精神让清华人代代相传。随着国富民强,西南联大已经无法复制,但有些东西却永久地留下了。对比西南联大时期的衣食住行,现在清华园中的衣食住行又是如何呢?
衣
西南联大的师生都穿着布鞋,长衫和补丁衣,所谓真正做到了“空前绝后”,“脚踏实地”。如今的清华园中自然看不到以上的景象,但基本校园里的学生都是一身t恤衫,牛仔,运动鞋,而且毕业的或者未毕业的清华人喜欢穿自己设计的款式多样的毕业服。如果你问为什么,他们会回答你,“便捷,舒服,好运动。”
食
西南联大的饮食一般人不懂怎么吃,于是学长承担了传授新生吃饭经验的任务,话说这饭不是一般人能吃的,“饭刚入口不能马上嚼,否则你的牙齿就会被石子磕伤,应慢慢将石子剔除干净再吃。”粮食极度缺乏是当时很大的困难,但师生凭着强大的精神动力,苦中作乐。如今的清华园延续着学长给新生传授吃饭经验的传统,而这一次要告诉他们的是哪个食堂的包子最好吃,哪个食堂的饭菜最便宜等。吃在清华是非常有名的,而且清华人有一个很好的习惯:光盘。
住
西南联大的师生住宿是这样的:茅草顶,通风窗,大通铺,泥巴路。学生们挤在房间里,老师们拖家带口分散在不同的地方,遭到日军轰炸需要不断搬家,很多时候需要和其他老师集中挤在一个小房子里。比如闻一多教授就曾为了躲避轰炸而多次搬家,最后和华罗庚教授同住一个屋檐下。如今的清华师生不再因为住宿而苦恼,但纪律严明,和谐相处一直是学生们住在学校的优良传统。
行
西南联大的师生出行方式有三种:步行、骑马和乘车(马车、牛车),前者是最普遍的,如果住宿较远则可以选择后两种。周培源教授正是通过骑马每天来回于学校和家之间,但是一次马失控狂奔把他带出了50米差点让他丢了性命,于是只能选择了骑车。如今的清华园人人都是有“车”族,“车头装着知识,车尾载着爱情”的自行车文化是清华的一大特色。如果你走在校园中想要问路,那么一定要问骑自行车的人,因为清华学生是不会在校园里走路的。不仅是学生,那些教授也是一如既往地骑着自行车上下班,和学生一样穿梭在校园主干道上。
西南联大“物质困乏不得了”的艰苦挡不住师生追求“思想富余了不得”的热情,他们用智慧与勤奋创造了中国教育史上的奇迹。西南联大精神承接了北大、清华、南开三校的光荣历史传统,更突出了抗战烽火中联大自身的精神特质。而如今,社会环境变了,清华人要做的是将时代特征与联大精神中的精髓相结合,形成新的清华精神脊梁。清华人时刻铭记历史的牺牲,从而感恩良好的校园环境,以朴实的生活方式创造出另一番奇迹。我们用刚毅坚卓、厚德至爱关爱他人,用至诚至真、兼容并蓄增长知识,以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研究学术,以潜心治学、诲人不倦的敬业工作。(清华大学 陈陆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