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爱之圣地祝家庄
2015-08-08 20:37:00
 

  原标题:爱之圣地祝家庄

钟槐春 摄

  ■何夏寿

  朋友听说我要去祝家庄——爱情经典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原发地,上虞祝家庄景区,都笑了:这不是左手看右手吗?太老土了吧!

  是梁祝故事,妇孺皆知,因俗而土?或是,上虞人看上虞,因熟而土?其实,很多时候,俗和熟并不一定土气,更不流俗,而是一种眷恋,一种畈依。

  趁着暑假,我来了。

  车过一处小庙,眼前豁然开朗。一座江南典型的庄园,在早晨的阳光里妩媚地舒展开来。园内一棵高大的老樟树,把绿色的手臂长长地探出白墙,在长臂下垂处,便是干净整洁的门楼。门楼的上方,用浓重的金色,烫着“祝家庄”三个有点自得与夸张的大字。

  祝家庄是有理由自得,也有资格夸张的。如此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诞生了这么一段旷世奇情。我国第一部彩色影片——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序幕唱词:上虞县,祝家庄,玉水河边;有一位,祝英台,秀丽聪明。字字玑珠,给这小小村镶嵌了一道浪漫而温暖的金色,也赋予了一个情爱故事,特定的时空和耐人寻味的开篇。

  我当然不是冲着故事来的,即使不是上虞人,我想大凡中国人,来到祝英台的家乡,多半也不是为了听导游重炒梁祝故事。许多人和我一样,恐怕是冲着一种感召,一种气场,一种仪式。

  江南夏日,正是绿肥红瘦时。入得园中,只见芭蕉连片,假山时隐时现。一阵微风掠过,芭蕉轻摇,像是环佩叮咚。英台楼是祝家庄的建筑核心,是一幢木制二层的三间小楼。门窗都镌刻着古色古香的花纹,大红灯笼高高挂起,透着此楼的大气精致。我来到这里时,已有好些游客在此拍照留念了。有一对男女游客,边照边用浓重的上海方言问答。

  “这楼真是祝英台当年居住的吗?”女的问。

  “将就着看吧!连万里长城都非当年秦王所建的。”男士按着快门说。

  好一句将就着看吧!我曾经听人说过,中国的许多文化遗迹常常带有历史的累积性。外国的遗迹一般修建完成后,就原风原貌地保存下来,不打扮,更不走动,像不老的祖母,就这样静静地活着,让人瞻仰,让人回味。而我们的遗产,因为运动太频,想法太多,又常常易于激动,爱动手脚,很少有一种纯粹的遗迹能够长久地“存活”。除非寂寞地活在地底下,除非屈辱地躲藏在坟茔里。

  作为上虞人,我当然清楚,这个长得老相的祝家庄,是在人类进入21世纪以后,作为打造上虞旅游的组成部分,是近两年花巨资建造的。那晚唐模样的乔装,很多处是4D相助的结果。不过,我可以十二分地保证,这里绝对是张读《宣室志》中确定的祝英台栖身之地。所以,虽然不见昔日模样,远比某某世界微缩景观、某某卢浮宫群之类的,既无血统之依,又无地域之实要乡土得多了。何况,我们来此,原本就是冲着情的感召,爱的涤荡。

  来到英台楼,里面的戏台一定要看的。此刻戏台正在演出祝英台“求学杭城”的越剧折子戏。丝竹响起,出来一穿戴齐整的佳丽,娇娇地移动莲步,不用问,此人便是祝英台:“我家有个小九妹,聪明伶俐人敬佩,描龙乡凤称能手,琴棋书画件件会……”莺啼燕转的声腔,出水莲花般的表演,不一会儿,唤来满园听客。至此才知,入园游客何止百人。不少游客,接着台上的演唱,把蕴藏心里的戏词大段大段地吟唱出来。

  再进去,便是祝家庄门口一条清澈见底的小河,河岸有块小石碑,上面写着“玉水河”。我一抬头,对面有艘仿真古船,船头英台柳眉紧锁,此时她就要坐船去杭城求学,正在向员外挥手告别。不料腰间玉佩跌落到了河中,河水吞下了这块玉佩,再也没有踪影了。但自此水面碧绿如玉佩,河水碧波如玉带,十分神奇。祝家上下都视此为吉兆,纷纷相互道喜,好不欢喜,这条小河也被称作“玉水河”,一条著名的爱情圣河。

  我不止一次地思忖:梁山伯和祝英台的爱情,为什么会让我们如此钟情。我们之所以能够记住他们,或许是因为他们的不幸吧。无论是梁祝,还是牛郎织女,再或者是许仙与白蛇,旷世的爱情传奇,却无一例外的都是一幕幕悲剧。

  从祝家庄出来,耳边回响着戏台上的越剧余音:生前不能成夫妻,死后也要成双对。忽觉远处一对蝴蝶款款飞来,一红一黑,忽上忽下,忽左忽右,相互交织,彼此环绕。红色的那只是英台吧!不一定!都到云时代了,英台也许恋上了一袭黑衣,再说她当年就爱冲破旧礼,不按常规出牌;谦让的那只黑的是山伯吧,没有证据!今非昔比,可能山伯早就学会了主动,懂得了活出自我,何况他吃过大亏。我暗自笑了。(作者系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金近小学校长)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热图推荐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