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一封41年的情书:"秀如"找到了 男女主角终成眷属
2015-07-31 07:45:09
 

  2015年07月31日 07:45:09来源:扬子晚报

吴老师夫妻的老照片。

  看到报纸上自己的爱情故事,吴秀茹老师和丈夫朱才广会心地笑了。 扬子晚报记者 梅建明 摄

  昨天扬子晚报A8版刊登了《南京盖家湾小学的“秀如”老师:这有封41年前您写的浪漫情书》,寻找这段爱情故事的男女主角,好消息很快就传来了。昨天上午9点多,“秀如”老师的女儿朱小姐打来电话,称他们一早就看到了新闻,自己的爸爸和妈妈就是其中的男女主角。随后,记者赶到了“秀如”老师家中采访,两位老人恩爱有加,他们回忆起当初分居两地,一周一封“情书”的温馨经历,宛如发生在昨日。

  “秀如”老师找到啦!

  “一看新闻,就知道那是我的父亲母亲”

  昨天早上7点,一位市民就给扬子晚报打来电话。“你好,我是你们报纸要找的‘秀如’老师的姐姐,她现在还在南京呢。”一位女士打来电话说。而紧接着,上午9点,又一个好消息传来。“您好,我是那个你们要找的‘秀如’老师的女儿,我姓朱。我父亲当年在福建晋江当兵,这封信应该是我母亲去探亲回来给我父亲写的一封家信。”“秀如”老师的女儿朱小姐打来电话说,当年写信的女子就是自己的母亲,而收信人朱才广正是自己的父亲。

  朱小姐告诉记者,她家里一直都订阅扬子晚报,一看到这条新闻,她就知道那是她的父亲和母亲。朱小姐告诉记者,她母亲叫吴秀茹,当年在盖家湾小学任教。父亲叫朱才广,1979年底就从晋江转业回南京了。父母亲都是南京人,老两口一直都工作生活在南京。

  在朱小姐的指点下,记者来到了清江花苑明月苑“秀如”老师的家中。一进去就有两个小姑娘甜甜地向记者打招呼,“秀如”老师和朱才广先生热情地招呼记者坐下。朱先生告诉记者,一个小姑娘是他的外孙女,另一个是他的孙女。“秀如”老师告诉记者,扬子晚报提到的那封信,确实是1974年寄出的,落款是“秀如”也没错。也是在1974年底,还是学校集体户口的她,将名字里的“如”改成“茹”。这也是记者去栖霞区档案局查询时,1976年存下的档案中,当时名字应该已经改了,其中记录的“吴秀茹”正是眼前的“秀如”老师。

  两位老人恩爱忆当年

  当年每周一封信多数都珍藏着,这封是“漏网之鱼”

  今年66岁的吴老师告诉记者,她1966年初中毕业,下乡当了知青,四年后的1970年,开始在盖家湾小学教书,1980年就调到了韶山路小学。后来又于1997年调到了玄武区的昆仑路小学,一直到2005年退休。而今年70岁的朱先生也是老南京,1962年在校期间应征入伍,到了福建晋江空军地勤部。1979年底转业回南京,一直在江苏邮政机械厂工作,也是2005年退休。

  说起两人的姻缘,吴老师显得有点害羞。朱先生告诉记者,他参军后,有一个战友谈的女朋友正好是吴老师姐姐的同事,两人经介绍相识相恋。“我们是1972年夏天认识的。”吴老师笑着说,两人在1973年结婚。

  “当时我在部队,没结婚时两年一次探亲假,结婚后一年一次探亲假。好在吴老师每年有寒暑假,可以到部队来看我。”朱先生回忆道。“那个时候,我从南京到晋江去看他,要转好几次车。先从南京到福州,要坐29个小时的火车,我记得当时的火车票是23.7元。再从福州到泉州,坐四五个小时的汽车。到了泉州之后,还要再坐近一个小时的人力车,才能到晋江部队驻地。”吴老师告诉记者,五六年就是这么来来回回地跑,虽然辛苦,但也感觉很幸福。

  “在1972年夏天到1979年底,我们俩除了探亲以外,交流都是通过书信。一般都是我给他写一封信,一周一封,他收到后也是一周回一封。”吴老师说,虽然后来辗转搬家四五次,但这些书信他们多数保留了下来。至于这一封流出去的家信,吴老师推测,可能当时夹在书中,成了漏网之鱼。

  昨天,发现这封信的马先生得知老人找到的消息后,当即将信寄出,希望能托扬子晚报转交给两位老人。吴老师夫妻俩表示非常感谢马先生,一直替他们保管了这样一封对他们而言非常有意义的书信,也感谢扬子晚报的帮助。(实习生 时娴 吴志琰 扬子晚报全媒体记者 梅建明 文/摄)


编辑:小微

热图推荐

来源 | 扬子晚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