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大学“毕业典礼”的变迁:青春之歌咏唱不衰
2015-07-20 11:23:47
 

  2015年07月20日 11:23:47来源:中国教育报

  又是一年毕业季。毕业典礼这个最盛大的离别仪式在所有大学连番上演。舞台上,领导、嘉宾、学生……人人都是主角;舞台下,拼创意、拼排场……处处都可以让大家津津乐道。而当一切都落幕时,典礼能否成为一首久唱不衰的青春之歌,与毕业生携手向远?这是个值得拉直的“问号”。

  13世纪初,法国巴黎大学首创学位制度,学位分博士、硕士和学士三个等级,并设计出统一规范的学位服,现代意义的毕业典礼方显雏形。而直到19世纪末现代大学才传入中国,古代中国没有毕业典礼,在家长制的社会结构下,家庭教育被人们推崇,所谓的毕业,就是成人之礼——冠礼。

  作为与现代大学一起的“舶来品”,毕业典礼在民国时受到高度重视。据民国初年一份毕业典礼手册记载:读经、祈福、演讲、毕业留影……基本沿袭了西方的形式。1927年,刚刚回国的胡适在中西女塾毕业典礼上做了一个关于女性解放的演讲,引起教育界的轩然大波。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责任与奉献

  那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岁月,几乎所有的大学生都认为自己责无旁贷地肩负着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担当,毕业典礼的主题也自然离不开责任与奉献。1965年的毕业典礼上,扬州大学的老一届毕业生金兆森听取了时任教育部部长蒋南翔向大学生发出的“为祖国工作五十年”的号召而努力工作大半生,当年意气风发的小伙子如今也已经白发苍苍。就在今年,在离休不离岗并坚守11年后,老人终于完成了为祖国工作五十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后八九十年代:珍惜与渴求

  国家从动荡中走出不久,社会一片欣欣向荣。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毕业典礼的关键词是中规中矩,甚至有些高校都没有毕业典礼。“整个中国就像个重新学习的孩子,拘谨而渴求。毕业典礼上,一张站姿传统的黑白照是这代人的集体记忆。”文革后第一批通过高考考入大学的张鹤平回忆说,“那时候的大学生是国之骄子,没有现在的就业压力,但普遍比现在的年轻人更懂得珍惜与学习。即便毕业,也是一副舍我其谁的凝重感。”

  新世纪的前十五载:我的青春我做主

  “我们希望在自己的毕业典礼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由观众变为主角。”扬州大学水能学院毕业典礼的学生“设计师”、学生会主席张誉翰如是说。事实也是这样,近5年来,国内高校的毕业典礼,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呈现出越来越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汉式加冠礼、民国复古风、红地毯舞会、赠送毕业戒指……毕业典礼上的元素融汇中外、贯穿古今,90后用自己的特立独行绘制着属于自己的毕业符号。


编辑:小微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