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新媒体
中国搜索
微阅读 > 地方频道-教育职场
没必要拿中国学生国际奥赛失冠说事
2015-07-20 09:05:00
 

  原标题:没必要拿中国学生国际奥赛失冠说事

  奥数存在的价值,是发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是为了获奖或者进入名校。我国学生参加国际奥赛,主要目的也不是拿回冠军,而是与同龄人相互交流。

  ■熊丙奇

  美国在国际奥数竞赛中破天荒地击败中国,时隔21年再次拿到第一名。这个消息近日引爆网络,很多人将中国失败的原因归咎于高考取消奥数加分。也有网友认为,比赛有输有赢很正常。

  笔者认为,这一消息之所以受到关注,是有人故意说事——把没有获得奥赛冠军归咎于取消加分。事实上,3年前即2012年,中国队就输给韩国,获得亚军。而在25次奥赛历程中,中国获得冠军的次数是19次,即有6次没有获得冠军。这说明一次甚至多次没有得冠军十分正常。那么,为何以往6次,包括前一次没有获得冠军,都没有引起多大关注,这一次却引起这么多的关注呢?

  也许是因为美国夺冠的原因。美国夺冠比韩国夺冠,更能引起大家关注。但更主要的原因,恐怕是有人找到了说事的理由。以往每一次失冠,包括2012年那次,我国都没有取消奥赛获奖保送和加分,举国上下都重视奥赛,舆论似乎也找不到批评失冠的理由,甚至对于得失冠军感到无所谓。而从去年开始,我国开始取消奥赛获奖保送和加分,这之后奥赛马上失冠,于是刺激了一些人的神经。那些反对取消奥赛加分者立即找到了理论依据。这种急切的态度颇耐人寻味。

  其实,对于以往每次获得冠军,国内舆论并没有过于热烈,除了“审美疲劳”之外,是大家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参加奥赛获得冠军说明不了什么——中国学生花很多时间集中训练,在奥赛中表现优秀,却没有人成长为数学大师;对奥赛获奖的畸形关注导致全民“奥赛热”,增加学生的负担,不利于学生的兴趣培养。针对这种情况,我国开始对扭曲的“奥赛热”进行治理,其中最重要的举措,就是取消奥赛获奖保送和中高考加分,为“奥赛热”降温。

  但是,对“奥赛热”的这些治理也引来从事各类奥赛培训机构和相关学生及其家长的不满。对于举行奥赛培训的机构来说,取消保送和加分政策,势必影响到自己的收益,反对是很正常的。但是,这些机构必须认识到,如果只有保送和加分政策才能吸引学生学奥数,只能证明这不是培养学生的兴趣,而只是“曲线高考”,把本来促进学生兴趣发展的奥数培训发展为功利的加分培训。而对于本来有学科特长的学生来说,以前获得奥赛奖项可以被保送或获得升学加分,现在取消似乎很吃亏。这种想法也是扭曲的。一方面,自己参加奥赛培训、获得奖项,本应该是兴趣使然,通过培训获得能力和素质的提高,何来吃亏之说?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取消了奥赛保送和加分,但自主招生的高校很重视学生的学科特长表现,把获得奥赛全国和省级奖项的学生作为重要的招生对象。

  国家层面取消奥赛获奖保送和加分以及自主招生高校关注奥赛获奖学生,是对奥数之类学科兴趣培养的正本清源。有5%到10%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奥数,是很正常的,国外也是如此。但90%的学生不管有无兴趣都选择奥数,则极不正常。我国采取的措施是从国家层面取消加分,以此治理“全民奥数”,再通过高校自主招生,关注有学科特长的学生,引导他们发展自己的兴趣。这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治理逻辑。

  奥数存在的价值,是发展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是为了获奖或者进入名校。我国学生参加国际奥赛,主要目的也不是拿回冠军,而是与同龄人相互交流、切磋。过分看重成败,就是奥数功利化的表现。少数几个学生获奖,并不能代表中国整体学生的数学素质。我国应该通过持续、深入的升学评价制度改革,引导学校开展多元教育和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兴趣。

  (作者系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编辑:小微

相关新闻

来源 | 中国教育报

精彩热图

 
 

新闻热搜榜

24小时热评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