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7月15日 09:28:15来源:中国教育报
据媒体报道,暑假将至,回顾过去一个学期的学习,有学生感到“十分失望”。比如,课堂上教师讲课照本宣科,授课内容乏味等。报道中提到一个重要细节是:传媒专业的学生上公共关系课,教师所用的仍是上世纪80年代的教材。
更让人忧心的是,这并非孤例,而是常见于当下各种专业教学中,尤其以应用型学科的教材为甚。比如,在第三届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中德论坛上,来自德国的吕贝克应用科技大学副校长约阿希姆·利兹称,中国应用型专业大学生的“知识脱节”问题严重,“每天都在技术更新的IT行业,大学里的教材却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据笔者了解,在我国一些高校,本科的很多教学内容非常陈旧,有教师的讲稿都已经发黄了,十几年都不变,讲了一年又一年,没有新内容。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知识量增长迅速和更新换代速度加快的时期。有人研究过,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速度为9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3至5年翻一番。近50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的总和还要多。三五年前比较领先的科技知识,现在就可能成为过时甚至无用,这给以向学生传授知识为己任的高校教材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当下有学生上课用的还是二三十年前的教材,这些足以表明,部分高校教材并未及时跟上社会发展和学生需求。
教材是教学内容的承载物,是知识的物质载体,高校教材建设是学科建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正因如此,不少教育界人士充满了危机感和忧虑感,正如媒体报道中提到的,有人发出了“作为大学,究竟有无尽到认真培养的义务”的困惑声音,“公关课用上世纪80年代教材”也成为“大学膨胀迅速,让身体走在灵魂前面”的例证。
在高校教学中,使用过时的老教材是饱受诟病的一个突出问题。客观地说,高校教材允许存在一定的滞后,因为新知识新科技变成教材要有一个过程,但是,这种滞后不能发展到不可接受的程度。“公关课用上世纪80年代教材”看似笑话,实则是一些高校放任教材落伍无所作为的表现。教材老旧,与实际脱节,可以说是当今高校教材的一个通病。教材显然不是越老越好,对于很多专业来说,尤其是与社会发展关系较为密切的专业,更需要随时吸收新知识。那么,需要反思的就是:为什么以教材为代表的教学内容没有做到与时俱进?
要想纠偏,就教材本身来说,高校应对教材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对那些容易过时的内容给予必要的关注,通过信息交流和科研活动加以弥补,尽量用新知识充实教学内容。要遵循发展和科学的原则,避免滥竽充数的教材和缺乏科学性、学术性、前沿性的教材进入课堂,并且要不断更新教材,保证教材与社会发展同步,与知识创新配套,为培养高质量人才和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说:“教授成为名教授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讲义当著作,第二阶段著作当讲义”。希望我们当下的大学教授也要有这样的追求,而不是沉迷于故纸堆,让身体和思维都被时代甩在身后。(朱四倍 作者系河南信阳师范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