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私人订制课程表非你莫属
日前,南京理工大学开展暑期前安全生产检查工作,对机械学院、军工试验中心等一类安全责任单位的实验室、试验场、库房、在建施工工地等重点安全单位进行了全面安全检查。朱志飞 摄
■通讯员 游玉增 屠春飞
刚毕业的陈晨在年前就早早落实了保研事宜,她毅然放弃中科院工作进入导师实验室继续本科时就确立的科研训练项目。作为一个北方姑娘,陈晨在2011年进入宁波大学海洋学院海洋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习的时候,曾特别迷茫,海洋发展虽然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但具体的岗位和职业发展方向在哪里,还是一头雾水。但一张“个性化职业发展课程表”改变了她的选择,大学4年,她走遍浙江省沿海四十多个岛屿进行生态调查,发表相关核心学术论文5篇,并在“挑战杯”和“创青春”等全国大赛中获得骄人成绩,从校级到国家级的各类奖学金更是收获满满。陈晨十分感慨:“‘个性化职业发展课程表’不断敦促我们完成自我探索,就业指导服务资源的动态化、个性化对接更让我们获得快速的成长。”
在宁大海洋学院,像陈晨这样职业发展路径清晰的学生有很多,改变均来自一张“个性化职业发展课程表”。据统计,从2009年开始启动,受惠这张表的学生已超过两万人次。海洋学院副书记屠春飞说:“‘个性化职业发展课程表’项目的运作完全打破了就业指导与服务以内容板块为单位运作的工作格局,以学生诉求为出发点,围绕解决学生问题来整合资源,其个性化、动态化和全程化的做法真正将学生的需求落到了实处。”
“个性化职业发展课程表”项目是如何展示它的魅力的?
个性订制
分类探索引导学生进入不同“篮子”错位竞争
大学生就业难,主要难在学生期望与就业岗位的对接上。宁大海洋学院“个性化职业发展课程表”项目根据学生基本概况、专业情况和素质状况将学生进行分类指导,将学生的成长成才方向分成五类:出国留学、考研、创业、技术类就业人才、通适类就业人才,从“理论学习”和“实践操练”两方面提供相应的职业指导课程菜单,在导师的全程跟踪指导下,为每位学生量身订制,从大学一年级就开始引导学生进入不同“篮子”错位竞争。2015年海洋学院384名毕业生,升学深造辅导125人次,创业辅导68人次,公务员职业辅导的155人次,基层企业辅导203人次,小微企业辅导129人次,专业企业辅导316人次。分类探索模式让学生与职业辅导资源很好地实现了对接,职业目标和职业发展之路更加清晰,取得较好效果。刚刚被评上“宁波市创业新秀”的学生韩明阳,已经是某公司的资深总经理,在他大三时,“个性化职业发展课程表”让学院教师发现了他的创业需求,学院马上整合科研项目转化力量,在学院的帮助指导下,他带领团队进行软壳蟹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收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走上创业之路。
专业辅导
科学指导确保学生明晰职业发展路在何方
高校学生职业指导与服务体系要真正发挥作用,需要师生融合、科教融合和产学融合,将学校的教学资源、科研资源与地方服务资源整合梳理,经过学生工作体系导向学生,形成个人诉求——学业指导——专业辅导——社会迁移的全链条指导服务体系。
“个性化职业发展课程表”项目每年2次排查学生的个人诉求,进行整合分类;学业指导主要通过导师制进行;专业辅导通过“海豚”学生科研训练营实现;社会迁移通过“蔚来”职业训练营和实习实训基地来实现。在职业发展的探索中,海洋学院的很多学生都对“一个表格、一支队伍、两个训练营、多个实习实训基地”的活动内容记忆犹新并充满感激。在阿里巴巴办公室看到今年海洋学院应届毕业生金千金,让人吃惊,她已经显得大方成熟,知性从容。4年前刚入学时的金千金,害羞内向,连与陌生人说话都鼓不起勇气,上台路演这样的事情更觉得与她相隔万里。“个性化职业发展课程表”引导她在大一走进实验室,在大二由导师指导她成功申报国家级创新创业项目并立项,在大三参加“挑战杯”竞赛。“我很感激学院这张‘课程表’的引导,它改变了我的人生。”金千金说。
临门“助攻”
全程服务助力毕业生走稳“最后一公里”
毕业最后阶段的就业指导与服务,个性化和实效性需求特色明显,学生需要的是一个个实际问题的解决,这就需要对行业岗位、政策法规、用人标准等方面有切实的了解,形成与社会零距离衔接的指导与服务平台。“个性化职业发展课程表”项目为此特别建立了由优秀校友、企业家、职场精英和专业教师等组成的职业发展指导师资库,建立起36个就业实习实训基地,通过讲座沙龙、团体辅导、职业导师指导、挂职锻炼、就业实习等形式开展就业信息服务、职场技能提升、择业技巧辅导、岗位实训体验等活动,为毕业生铺平走向职场的“最后一公里”。海洋学院的毕业生在最后一年人均辅导体验都在3次以上,毕业生普遍反映求职阶段细节决定命运,这样的辅导很实用。
海洋学院执行院长严小军认为:“‘个性化职业发展课程表’项目带给学生最大的变化是学生自我主体意识的激发,从‘要我就业’转变为‘我要就业’,带给学校最大的变化是资源整合和精细执行的主动化,从‘社会要我培养人’转变为‘我为社会培养人’,学生需求带动学科发展,学科发展又为学生培养创造更好的条件,形成良性循环。”在就业指导与服务过程中,学生更爱学习,更爱专业,更爱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