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随迁子女就读学校教师专业发展迫在眉睫
■吴霓
随着“两为主”(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流入地公办学校接纳为主)政策走向深入,及其向“两个全面纳入”(将常住人口全部纳入区域教育发展规划,将随迁子女全部纳入财政保障范围)政策的转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得到极大保障。据统计,目前有近80%的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当然,也就有近20%的随迁子女在民办学校就读。要使这些在公办和民办学校就读的随迁子女得到有质量的教育,学校教师面临着极大的挑战,为此,其专业成长则不同于其他学校,必须予以特别关注。
在许多以接纳随迁子女为主的城市学校,学校教育教学要面临学生来源地不同而带来的生活习惯不同、方言各异、学习习惯差异大、已有基础不均衡且薄弱、家庭辅导和配合不到位、学生流动性大等问题,因此,学校尤其是教师需要投入的时间比其他随迁子女较少的学校多,花在非教学管理上的精力也比其他学校大。而且,由于随迁子女的身份特征,以及在城市居住的特殊性,学校在开展课外活动时不仅更加谨慎,还要多费周折,需要教师多动脑筋,创新思维,开展适宜于这些学生的课外活动。
在以招收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学校,由于生源基本是外来孩子,加上许多学校师资本身不充足,教师的工作量非常大,主科教师周课时达到24节或更多,课后还有辅导学生的任务,基本上在学校处于满负荷工作状态。一个萝卜一个坑,乃至几个坑一个萝卜是这类学校的现实。教师没有自主学习的时间不说,更谈不上接受校外培训(由于经费缺乏也不可能参加培训)。在这些学校,一些教师是从地方高校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而暂时栖身校园,许多没有教师资格、生活环境较差、未来职业发展茫然。
教师是教育事业得以持续健康发展的最关键力量。《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以及近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育部印发的《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和《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等,都从法律法规层面,对教师发展专业权益做了规定,并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作为重要工作目标。
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进而提高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进程中,我们应该特别关注接收随迁子女为主体的学校教师专业发展问题。在这类学校,传统的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内容、路径、方法必须得到改革创新。例如,面对随迁子女这样一个特殊群体,教师的教学技能和方法应如何进行调整来适应学生发展?校本教研如何面对这一群体的特征开展?骨干教师的引领和示范如何适应其教与学的场景并具有针对性?教师定期交流如何兼顾这类学校?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提升,这类学校是否能全员参与?尤其是对于一些民办学校本身教师资格证不全、教师发展前途不明的问题,如何循序渐进进行规范,引导其达标,并提高民办学校教师的职业认同?这些,均不仅需要相关政策给予倾斜和关注,而且需要政府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各级教师培训机构高度重视并面对。许多问题没有参照和借鉴,需要我们拿出改革创新的勇气、毅力乃至付出艰辛的汗水,才能达到在2020年拥有一支理想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一目标。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